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浏览并执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 "同意"类别下找到有关所有 cookie 的更多信息。

被归类为 "基本"的 Cookie 保存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 来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以及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只有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这些 cookie 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 cookie,但禁用某些 cookie 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总是激活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纳西昂的格里高利简要生平

敏感的诗人,真理的勇士

最近都在整理早期教父的生平,顺便慢慢地去回顾这些曾经上主兴起的勇士的作品,可谓的甘雨滋润。

虽然时代有阻隔,但圣灵里的相通是真实地。这些勇士,有些是靠着上主之恩努力走成圣之路的沙漠修士,有些是在教会面临极大争战时为主兴起的真理勇士,有些则是走内在奥秘路线,渴望与上主相亲相近的书拉密女,不一而足。

也是意识到我们新教背景的圣徒对1550年之前的历史知晓略少,人物几乎完全没有概念,所以慢慢整理这些短短的生平。

要知道,这些是走在前面的人。

此篇所要介绍的,是巴西尔的朋友,纳西昂的格里高利又译:拿先的格里高利、拿先的贵格利、拿先斯的格里高利、拿先斯的贵格利等),区别于巴西尔的兄弟尼撒的格里高利

出生成长

纳西昂的格里高利于公元326年出生于一个主教之家,加帕多加人。其母在出生时便将他归上主为圣,奉献于主。

幼年时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后进入当时有名的学校学习。在凯撒利亚求学时便遇上一生的挚友巴西尔,后又在亚历山大求学,在雅典又与巴西尔相遇重逢。

继续阅读“纳西昂的格里高利简要生平”

巴西尔简要生平

东方隐修制度的建立者

在早期教会历史中,加帕多加有三位先贤,在与亚流主义的较量中,为上主所使用,成为奠定三一论的重要人物。这三位,其中两位是亲兄弟,一位是他们的朋友。

此篇所要分享的是被称呼为“大巴西尔”,也有汉译为“巴西流”或“巴西略”,为东西方教会都十分尊敬的教父。

出生和成长

约于公元330年(或329年),巴西尔出生于一个敬虔的家庭,他的家几乎可以形容为一个教会。家庭的生活带有信仰的印刻。尤其是他的姐姐玛卡瑞娜,对他更是影响颇深。

他的祖父和祖母是基督徒,在罗马帝国逼迫时期逃至本都的山中过朴修生活,而巴西尔的父母则以美好的见证闻名于当地。

他从小就学习圣言,先后在凯撒、君士坦丁堡、雅典学习世俗文化知识(以希罗的古典教育来操作)。并且在雅典认识了自己一生的好友拿先的格里高利,后一同成为勇士与亚流主义争战。

从世俗角度来说,他好似现在知识分子,但这些成功并不能满足他。在蒙恩之后他特别写有一短篇来告解青年人对世俗知识该有的态度。 继续阅读“巴西尔简要生平”

耶柔米简要生平

武加大译本的译者

这位被罗马教会称呼为圣师的圣徒,拉丁武加大译本的翻译者,并不为我们华人圣徒所知,遂简单写此篇,用于基本的介绍。

出生及成长

耶柔米(Jerome)约于公元347年出生于达马迪亚(Dalmatia)的司垂登(Stridon),他家是一个富有的基督徒家庭。

幼年在罗马受教育,他的许多老师都是当时的名人,其中有著名的文法学者多纳图斯(Donatus)。

他也一直追求罗马化的生活,醉心于当时的罗马和希腊文学作品。特别是对著名的西塞罗的崇拜。

那时,他并未得着基督,也未跟随基督。虽然他出生于基督徒家庭。

梦中的异像

有一日,他做一梦。

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上主的面前,受到上主严厉的责备,说耶柔米是西塞罗的门徒,却不是基督的门徒。

这梦完全把他敲醒了。

他开始对早年的罗马生活心生悔意,他开始渴慕信仰并追求。

旷野的生活

公元366年,他受洗归于基督名下,选择离开罗马去度苦修的生活。

一开始,他选择跟随了一群热忱的基督信徒,并且在他后来的书信中还对此团体赞赏为“蒙福的唱经楼”。

后来他继续往东方行走,住在了阿勒坡(Aleppo)南边的沙漠里,开始研读圣言。并且那时就开始学习希腊文,也开始学习希伯来文。

他还常常抄写圣言古籍并教父的作品。

默想、独居、与圣言相亲,造就了他不断成熟的灵力。

公元382年,他返回罗马,彼时教宗也听闻其苦修和学者的恩赐,请他担任秘书。

而罗马教宗想要修订那本有许多翻译错误的古拉丁译本,也想要统一罗马教会所使用的拉丁译本圣经,将此重任交给了耶柔米。

继续阅读“耶柔米简要生平”

柏格理简要生平

苗王

他被称呼为“苗王”,他深爱着禾场上的苗族大众。因为对苗族人的掏心掏肺,不遗余力的帮助,深深得到苗族人的信任。

因伤寒病发,他没有离开疫区,最后感染了病毒,又将药品给其他需要的人,自己未有医治而离开了世界,安葬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此后,许多苗族人死后选择安葬在他坟墓的旁边,继续陪伴着这位深爱着苗族人的宣教士。

他就是柏格理,一位来自英国的宣教士。

继续阅读“柏格理简要生平”

伊凡斯克里斯马斯(Christmas Evans)简要生平

上帝的独眼传道人

这是一位我们华人不熟悉的勇士。

他因小时候成长在残暴的舅舅底下,未受到任何该有的道德和文化教育。常常和别人打架。有一次,右眼被打瞎了,成了一位独眼之人。

他就是伊凡斯克里斯马斯,我们简单称呼他为克里斯。上主大大使用了这位独眼传道人,他所带特有的威尔斯“捕风”传讲传统,常常吸引许多人。

很难想象他在17岁时还不认字和写字,却凭自学学习希伯来文与希腊文,为了更加明白圣言之正意。

我们无法知道上主之拣选的奥秘,但好似给我们看到有话说:他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出生与成长

克里斯出生于1766年12月25日,所以父母给他起名叫克里斯马斯(Christmas),家住在威尔斯卡迪根的南迪苏尔。这就是一个风景优美,适合旷野布道的地方。

他的父母并不知道,这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传道人。 继续阅读“伊凡斯克里斯马斯(Christmas Evans)简要生平”

马太亨利简要生平

朴素的圣经注释者

有这样一位释经者,几乎为各宗派所推荐。许多著名的传道者在预备信息时都会常常参考他写的注释书。他,就是马太亨利。

司布真曾经说: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是最适合每个人,也最帮助每个人怀特腓则更夸张的阅读了三遍,最后一遍还是跪着读的。

这套注释书从初版到现在,仍在不停再版,也上架在许多的电子阅读平台上。可见众人对此套书的喜悦。

此文将简略的记录马太亨利的一生。

继续阅读“马太亨利简要生平”

莱尔简要生平

圣公会低派主教

英国圣公会脱离天主教并非信仰原因,而是英王的私事所致,所以也导致了圣公会内部对信仰的认知趋于天主教。

时间流逝,圣公会也慢慢分成了三支:高派圣公会、低派圣公会和广派圣公会。

而这三支中,高派注重礼仪却死气沉沉,广派心胸稍微开阔但无福音负担,低派则形成了我们现今称呼为圣公会内部的福音派。生活有力,充满对灵魂的负担。

本文主角莱尔主教,就是低派圣公会的主教。

继续阅读“莱尔简要生平”

爱写歌唱歌的查理卫斯理

约翰卫斯理有一位弟弟,名叫查理卫斯理。其对于华人些许陌生,但也是循道会核心人员。

他有许多文字作品留世,也为上主作工无数。但比起这些,他的诗歌则更为上主所使用来祝福众人。

用公理会领袖曼宁的话说:查理卫斯理的诗歌非但对循道会作出贡献,也对整个基督教作出贡献,查理的诗歌是超宗派、超国界、超民族的。

所以这篇,别于之前的人物生平,将着重介绍查理的诗歌,以同得滋润。

继续阅读“爱写歌唱歌的查理卫斯理”

约翰卫斯理简要生平

马背上的牧师

作为循道宗的开拓者,卫斯理有着自成的神学认知。虽然常被加尔文主义者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带来了灵性的复兴。

又因为他对成圣的理解趋于情感化与经历化,也带来了错误圣灵的洗的认知,成为近代灵恩运动的起源。可能就他本人来说也不愿看到灵恩如今的乱象。

还有他那常常拿来作为传道人婚姻的案例,也成为许多想要走上服侍的人的一个反面见证。

但毋庸置疑的,他是上主拣选之器皿,为了上主之国的拓展与丰富。

因他著作颇丰,为他立传者甚多,本篇仅摘选其人生的重要节点,作为彼此的勉励。

出生与成长

约翰卫斯理的父亲是一位牧师,还是位作家。卫斯理父母一共生育了十九位孩子,卫斯理排行十五,生于1703年6月28日。

母亲从小就教导孩子们背诵主祷文和圣公会的《公祷书》,也对孩子们有较为严格的品行要求。家中也常有家庭聚会,一起的阅读圣言和祈祷。

卫斯理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1709年2月9日,卫斯理家中遭遇大火,家人都逃离火场,只有卫斯理还在家中。六岁的他险些丧命在火场中,真是“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柴”。母亲意识到,上主在卫斯理身上一定有着计划。

1714年1月28日,卫斯理入学,至1720年6月24日,他离开学校,期间的学业优秀。毕业后他进入了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

之前的学习已经打下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他开始大量涉猎作品阅读。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包括逻辑学、古典文学、各类诗词(这也为卫斯理后来写出许多诗歌打下坚固的文学功底)。

他也阅读许多中世纪的灵性作品,如肯培多马的《效法基督》,也阅读一些新教作品,如劳威廉的《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也是因劳威廉的书,他开始向往过圣洁的生活。

一七二五年,约翰·卫斯理被圣公会按立为执事。

大学的追求生活

他在牛津大学的荣誉一个接一个:林肯学院的院士、文学硕士、并且还开始教授希腊文、哲学与逻辑学。

1728年9月22日,卫斯理正是被按立位牧师,但必须常驻学校。因为之前会帮助老家父亲所在的教区,这时的他分身乏术。之后就在学校教习。

在牛津,他被选为了“圣洁会”的领袖。此会乃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和其他二位学生一同建立,追求圣洁的灵性生活。包括乔治怀特腓也是此会成员。

此会成员常常一起阅读圣言、祈祷,并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但在彼时自由派学风兴起,也常常被同学嘲弄。

1732年7月,卫斯理拜访了劳威廉,而劳威廉也极为欣赏卫斯理,成为了他的灵性老师。

那时,会中还有一位叫奥格托普,乃是一位议员。他得到英国政府在美洲的一块地方,来安置一些需要的人。

这时就需要有人去美洲。卫斯理兄弟自告奋勇的去了美洲。

那是1735年。

遇上莫拉维亚的圣徒

在去往美洲的船上,圣洁会的会有严格遵守纪律生活。但他们在船上接触到了一群从德国而来的莫拉维亚信徒(请参看此篇:亲岑多夫简要生平)。他们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心,内心充满喜乐,特别是在船遭受暴风雨,甚至有可能沉没的时候,他们仍然有内心的镇定与平安。

卫斯理极为羡慕他们,因为他内心害怕的不得了。

当到了美洲后,卫斯理受到了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传教士史宾真堡迎接。

他们有一个简短的对话

史宾真堡问约翰·卫斯理说:“神的灵和你的心是否一同见证你是神的儿子?” 约翰·卫斯理听了这个问题,甚感惊愕,这个问题对他是生疏的,他竟不知如何回答。史宾真堡察觉他的惊愕情形,又问他说:“你认识耶稣基督吗?” 约翰·卫斯理稍微迟疑了一下,答说:“我知道他是世界的救主。”接着,史宾真堡又问:“诚然,但是你知道不知道他已经拯救了你?” 约翰·卫斯理又呆住了,他回答说:“我希望他是为救赎我而死的。”史宾真堡最后问:“你知道不知道自己?” 约翰·卫斯理应道:“我知道的。

这也是这个对话让卫斯理对莫拉维亚弟兄会产生向往。

深入接触莫拉维亚

从美洲回到伦敦,1738年2月7日,卫斯理遇到了彼得波勒,莫拉维亚的传教士。

因对莫拉维亚的向往,常常参加莫拉维亚的聚会。

1738年5月24日晚,他又参加了一个莫拉维亚的聚会。时正一位弟兄在阅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序言》。这时,约翰卫斯理内心感受到了异样的温暖,他真实的信靠了。卫斯理常常称呼这一次的经历叫做重生的洗(或称作圣灵第一次的恩典)。

这对卫斯理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经历,但他给这个经历留了一个口子,因为他把个人的经历绝对化、神学教义化,并开始在讲台上宣讲,成为后来灵恩运动的实际起源。

1738年6月13日,卫斯理与其他人一行去到德国,会见了亲岑多夫。并在守望村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深深受感于这种弟兄相爱的生活。甚至他说:

我愿意在此间快乐地度过一生!

与怀特腓同工

之前我们说到牛津的圣洁会中,有一位叫做怀特腓。也是一位追求圣洁的弟兄,但是他是持加尔文神学立场的。

当卫斯理从德国回到英国,看到英国灵性光景的低落,决心要以从莫拉维亚那边领受的救恩的信息来作为宣讲中心。彼时,正是怀特腓在英国布里托斯开展帐篷会。

怀特腓有意出发去美国,就需要物色接替的人。所以就正式的邀请了卫斯理,起初卫斯理并不愿意,后在会社的弟兄们抽签后,决定要卫斯理前去接受怀特腓的邀请。

在布里托斯八个月,卫斯理传讲了500多篇信息,因为圣公会的建制,其招来了许多的反对,不允许他去教堂讲道。但上主祝福他的工作。

后其用奉献的款项在马市场买一块地,造了一间“新房子”来安置新蒙恩的圣徒。这间新房子,成为实际的循道会的开始。

与莫拉维亚分开

1739年6月11日,约翰卫斯理接到紧急信件,要他尽快调节费达巷的会社中产生的争论,这争论主要是由他弟弟查理卫斯理和其他带领弟兄产生。

后来卫斯理解决了争端,但因为在布里托斯时期,会社的一些圣徒已经寻求德国的亲岑多夫求助,后因为过来调节的莫拉维亚的弟兄的观念与卫斯理的观念有了冲突。

最后在一次1740年7月的聚会中,卫斯理谈及了一些与莫拉维亚之间的看法不同。最后在这次聚会中分开了。

注:历史资料中描绘卫斯理与莫拉维亚的分开,实际还要复杂,本篇只是简要描述。

英伦三岛之工作

卫斯理在英伦的服侍,得来一个雅称“马背上的牧师”。他那时的工作极为繁重,许多的信息都是在马背上准备的。常常奔波于各个地方。

大致的概括如下

  • 1739年11月11日,卫斯理在伦敦分享,8000人聆听。并购得一残留厂房,经过修整后成为循道会的总部。
  • 1742年5月27日,在纽加塞耳宣讲救恩的信息。场面一下子超过了1000人。及至下午,会众增至30000人左右。圣灵极大的工作。后在纽加塞耳建立了循道会的另一个中心。
  • 1743年2月,他回到约克郡。 差不多50年之久,他在布里托斯、纽加塞耳、伦敦三地奔走。后留存一本《日记》作为其自己的记录,是极为宝贵的资料。(此书一部分已经翻译为中文,在中国大陆初版,《约翰卫斯理的日记》

卫斯理在英伦服侍期间,受到了许多势力的反对

  • 圣公会的人因为其使用未按立的人去传道,对他咬牙切齿。
  • 恶霸土豪因为不喜欢其宣讲的悔改和平等的信息,不喜欢他。
  • 政治上被人诬陷是法国叛党成员,招来许多误会。

荣耀与患难同行,喜乐与悲伤同路,这就是服侍之路。

情感踌躇与冲动的结局

第一次情感

在卫斯理因圣洁会而被派去美洲的日子,他对一位叫苏菲赫琪的女子产生好感。时年1736年3月13日。

当一位牧师对一位未婚的少女产生好感,本来也无可厚非。卫斯理生性严谨,他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她。

二人交往不断密切频繁,只是卫斯理思虑太多,一直不敢求婚于苏菲赫琪。这反而引起了苏菲极大的反感和埋怨。结果此女突然决定与另人结婚,结婚日期还定在1737年3月13日。是他们二人相遇一周年的纪念日。

当事件发生,卫斯理作为圣公会的牧师,按照条规拒绝让新婚的苏菲领受圣餐。因为圣公会规定结婚应该在发布结婚公告后,但苏菲结婚是在结婚公告之前。

这事件后又有苏菲家族的介入,卫斯理无法在立足于乔治亚。

卫斯理的性格有一个特征,就是常常因为考虑太多而在重要人生节点上迟疑过度,带来许多的亏损。思虑繁多,是他的一个软肋。

第二次情感

有一位寡妇,叫做葛丽丝莫瑞。他在管理循道会的孤儿大厦上,显出极大的品格和恩赐见证。

卫斯理不是轻易投入情感之人,开始详细的观察葛丽丝。看到其任劳任怨,满心喜乐,把大厦所有的事物代理的仅仅有条,就把她放在心上。

3年之后,卫斯理因劳累国度需要修养,恰好是葛丽丝的照顾让他恢复健康。等他醒来时,看到葛丽丝居然整夜候着他,心中感动不已。

约翰·卫斯理突然冒出一句话说:”如果我结婚的话,我想你就是我最适合的对象。”身为教会的领袖,约翰卫斯理说这句话算不算求婚,何况整句话加上”如果”两个字。考虑到约翰·卫斯理平时谨慎自己的话语,既注意外在的圣洁,又注意内在的圣洁;而在所有循道宗的同工中,他的生活言行都是他们效法的榜样。这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是考虑婚姻问题的时候了。当时葛丽丝·莫瑞的答复很大方得体,她说:“先生,你高抬了我。”

结果,卫斯理这次真是想和葛丽丝结婚,但是又犯了之前第一次情感关系中的问题,没有坚定肯定的表达自己的渴望。他实在太犹豫不决了。

直到有一天葛丽丝与自己的同工宣布要结婚了。这时后悔来不及了。因为又关系到循道会的同工关系,他觉得自己深深受伤。

第三次冲动

此后,有人为他介绍了一位银行家的遗孀,名叫玛丽花雪莉。这次卫斯理居然一反常态,仓促的向玛丽求婚,未曾与同工商量此事。

当结婚的消息宣布后,他弟弟都被震惊了,因为卫斯理对玛丽的印象并不好。

这婚姻的结局是悲哀的,玛丽是极为拦阻卫斯理的工作。这里不仔细讲了。

但回过头来,这显然是卫斯理的一个冲动之举,带来了几乎一生的伤痛。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玛丽。

最后寄居的日子

循道会后也开始在美国拓展,卫斯理曾经结的果子回到美国后开始建立美洲的循道会。

也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循道会对英国循道会的猜忌。最后是以卫斯理删除一些条例作为处理结果。

  • 删除了圣公会的第三十九条,此条要求教会效忠英国王室。
  • 删除条款中的第十五条。

至此,美国的循道会完全脱离了英国的圣公会。

1783年,卫斯理80岁。身体仍然健朗。

1784年,卫斯理发表了《宣告书》,把循道会的治理权柄过渡给一个循道会大会。

1789年,他86岁生日那一天,日记写着:

今年我已经到了八十六岁,现在我才知道自己是衰老了。我的视觉已经减弱,我的眼睛看不见很小的字,除非在强烈的光线底下。我的体力也衰残了,我走起路来要比前几年更加缓慢,对于人名、地名的记忆,都衰退了,常常需要停下来思索一番。

已经是呈老态龙钟之象

1790年,他已经无法再记录日记,需要人照顾。

1791年,88岁的他弥留之际,说:

最美好的是,神与我们同在。

1791年3月2日,卫斯理离开世界。

伊格纳丢简要生平

伊格纳丢简要生平

我写给各处教会的信,告诉他们,我甘心为上帝死,但愿你们不阻拦我。我劝你们总不要用恶意爱我;让我变为野兽的食物。藉野兽的口,得到上帝面前。我是上帝的麦子,野兽的牙齿要磨我的身体,为要使我做成基督清洁的面包。不但如此,我更要激动野兽,使野兽的腹可作我身体的坟墓;不要稍留一分,来劳别人埋葬。

这是著名的“三圣”之一的伊格纳丢临死前的话(另二位为帕皮亚和坡旅甲),丝毫不惧死亡,更是将殉道看为走向基督的路径。

如此言语,不仅是振聋发聩,更是如涓涓细流,成为众教会历史长河中美妙的声音,激励后来之人。

此篇我们会来记录伊格纳丢的简单生平和其重要的思想

继续阅读“伊格纳丢简要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