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会有许多自己的感悟,将仔细论及在都市化、电子化、原子化与极度巴别塔化时代中,如何维系一颗清心。
我略过了此书介绍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十篇灵修作品的篇章,若有机会以后会详细书写自己阅读这些历史作品的感受。
书中在介绍完历史上的作品后,开始论及以往的这些灵修经验,是否有落实在这个时代的可能性。传统中教会各支灵性支流,是否有可能成为滋润现代心灵干渴圣徒的路径?
首先,要讨论的是都市化时代的生存特点。
- 第一个特点是繁忙。在城市生活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不仅是工作的人,甚至是在家中处理一般家务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压迫感是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特色。在加上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电子终端占据了人大量的空闲时间。本来想着能够刷手机放松身心,结果是搞得更加疲惫。
- 第二个特点是孤独。虽然孤独一直就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的生存本质。因为与永生上帝关系的脱离,使得飘荡一定是一个事实,但笔者还是觉得有程度之分。我也曾经在乡村生活到20岁左右,特别是童年的时候,孤独感要比现在的孩子小很多很多。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同龄朋友,显得极为孤独,许多孩子只能沉溺于网络去寻求情感依托。对于成人则更加不用说,现今网络充斥着这些信息。
- 第三个特点是工具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讲究纵向进深各种细化专业,整个社会运作在人类架构起来职能细分上,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但因为人的罪恶本性,本来就是有将人工具化的趋势,加上都市化的生活模式,则加剧了这种工具化的特性。而工具化必然会产生早年人类历史发生过的事件:巴别塔事件。巴别塔事件核心因素是人类骄傲要宣扬自己的名,但在建造巴别塔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人会漠漠无闻的牺牲,成为巴别塔建造起来的一块块红色砖头,这其实离血色馒头并不遥远。
- 第四个特点是意志薄弱。这或许与受苦多少有很大关系。现代社会是商品化社会,从灵性角度完全是从体贴肉体出发发生各类商品。这也意味着到处都是试探,时常会落入陷阱之中。
如此简要罗列都市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如何落实一个基督徒的灵修操练。
一般来说,我们
- 常缺乏 安静与上主独处时光(浅薄化的祈祷生活)
- 常缺乏 灵宫式的教会建造(巴别塔式的教会建造)
- 常缺乏 肢体式的联络得当(工具化的同工配搭)
- 常缺乏 对付自己的强烈意志。(薄弱的背负十架的意志)
这些是每个蒙救赎的圣徒都存在的危机,因为这是旧造之本性。如何让生命之大能吞灭这些旧造性情?历史上已经有许多人操作了许多路径,就是留存于教会的灵性传统。
再者,我们开始讨论,如何落实历史上这些灵修路径(此篇只论及早期修道主义传统)。
- 修道主义路径。我们现今社会,有正常家庭生活的人不可能进入修院生活,不过精髓仍然可以学习。
- 安静。这类安静在都市化时代特别艰难。但笔者在阅读了一些 《本笃会规》 和巴西尔的长短会规 后,认为仍然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形成较为健康的灵性作息表。这类时间表格并无固定(主要是早上和晚上),但历史上那些为上主所使用的器皿,都会特别注重。类似约翰卫斯理、钟马田、宋尚节等。需要特别涉及一天大约有1小时左右的安静时光,建议放在凌晨或夜间,中午容易打盹,不大容易进入状态。这一小时可以以诗歌、祈祷、默想圣言来操作,也可以以阅读圣言或合适书籍来操作。若时间许可,可适当调整。
地点则往往可以选择卧室、书房等,不容易受到打扰的地方。
- 独处。所谓修道主义就是以“独自去面见那独一者”,只是他们采纳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生活模式。这种独处的精神则是每个圣徒都需要的。这往往操作在安静的地点和时光中。
- 专注。现今信息时代,要专注非常难。但我们仍然有路径可走。在灵性操练之时可以将带有网络功能的终端放置于灵修空间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开始的时候会比较煎熬,这是专注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在许多沙漠教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需要沉淀自己的思想意念,不被仇敌各样的思想火箭搅扰。这个过程,不是靠运作意念成就的,而是靠呼求主名成就的。
- 意志力。我们在阅读修道主义的相关作品时,有时候会讶异他们做的事情。甚至会觉得有必要这样吗?撇开价值判断不说,沙漠教父时期他们意志力的训练,对上主依靠的笃定,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的心灵无需要在上主主权与自由意志的神学话题上纠缠,因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圣灵上帝在一个人生命中的运作,可看为一个奥秘。所以我们可以在早期教父作品中读到高举上帝的主权和恩典,也会读到人的训练意志的责任,这并不矛盾。
如今都市化时代怎么操作呢?
- 从抗衡一些糟糕的习惯开始。心里要愿意改变,并尝试微小的变动。
- 尝试做一些你不喜欢的事情,但上帝喜欢。从微小的事情开始。
- 安静。这类安静在都市化时代特别艰难。但笔者在阅读了一些 《本笃会规》 和巴西尔的长短会规 后,认为仍然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形成较为健康的灵性作息表。这类时间表格并无固定(主要是早上和晚上),但历史上那些为上主所使用的器皿,都会特别注重。类似约翰卫斯理、钟马田、宋尚节等。需要特别涉及一天大约有1小时左右的安静时光,建议放在凌晨或夜间,中午容易打盹,不大容易进入状态。这一小时可以以诗歌、祈祷、默想圣言来操作,也可以以阅读圣言或合适书籍来操作。若时间许可,可适当调整。
暂时到这里。
《《在地若天》读书心得(二)》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