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6.34-40 | 父亲所赐的是谁

今天读的文本则是老师和群众有继续的谈话,把记录的心得写在这里。主要焦点在于:是否有一些人是在世界之前就决定的,这些人会相信老师;同样的,是否有一些人是在世界之前就决定的,这些人不会相信老师。这里的核心词是两个:世界之前 和 决定。

起先

今天读的文本则是老师和群众有继续的谈话,把记录的心得写在这里。主要焦点在于:是否有一些人是在世界之前就决定的,这些人会相信老师;同样的,是否有一些人是在世界之前就决定的,这些人不会相信老师。这里的核心词是两个:世界之前 和 决定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6.34-40 | 父亲所赐的是谁”

约翰福音 6.16-21 | 真正的粮食

今天在火车上读了简短的一段文本,是讲众人在湖的对岸找到老师后,与老师的一段谈话的一部分内容。由此老师开始引入了关于“饼”的再次讨论。

今天在火车上读了简短的一段文本,是讲众人在湖的对岸找到老师后,与老师的一段谈话的一部分内容。由此老师开始引入了关于“饼”的再次讨论。

当老师独自上山后,众人没有找到老师,而他的学生则是在渡船过湖的时候中途遇见了他。还发生了老师行走海面的事情(θεωροῦσιν τὸν Ἰησοῦν περιπατοῦντα ἐπὶ τῆς θαλάσσης)。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6.16-21 | 真正的粮食”

约翰福音 6.16-21 | 似之畏与是之慰

看耶稣若是“似”,则会带来“畏”。看耶稣如果是“是”,则会带来“慰”。

今天的这段文本,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事件。它发生在五个大麦饼的事件之后。因为在上一段中我们看到文本记载说:老师再次独自上了山(πάλιν εἰς τὸ ὄρος αὐτὸς μόνος)。

这群人仍在寻找老师,而老师的学生们则坐船去到湖(海,θαλάσσης)的另外一边。船至湖中,遇到大风大浪,波涛汹涌(ἥ τε θάλασσα ἀνέμου μεγάλου πνέοντος διεγείρετο.)。他们又继续的勉强划了一段(ἐληλακότες οὖν ὡς σταδίους εἴκοσι πέντε ἢ τριάκοντα),想要避开暴风的袭击。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6.16-21 | 似之畏与是之慰”

约翰福音 6.1-15 | 赴席之人与强暴之民

对于记叙性的文本,我们只要按部就班的读下来就可以,因为没有太多思想类的思考需要。但就好像小时候上语文课一样,我们要特别的关注文本中使用的某些语词或者短语细节。

对于记叙性的文本,我们只要按部就班的读下来就可以,因为没有太多思想类的思考需要。但就好像小时候上语文课一样,我们要特别的关注文本中使用的某些语词或者短语细节。

赴席之人(ἀνακειμένοις

这个词是在(11)中,文本描述的是老师分食物的场景。但整个场景的描绘和用词是有一种筵席的感受。这是一个多而不乱的场景,下面的人群一排排的坐下(ἀναπεσεῖν),好似真的在朝见君王一般。这场景又像是筵席一般,是等着主人分发食物,一同与主人享受快乐。

所以用这个词(ἀνακειμένοις)是一种双关的含义,这个词本身就是由“坐”(ἀναπίπτω)衍生而来,但此“坐”非彼“坐”,那是一种等候筵席开始,装扮整齐等候开席的坐。

这是一副预表性的场景,是让我想起在老师的最后一餐时的那个场景。所以这里(11)节既预示了老师的身份,也预示了那些跟从老师的人的尊贵身份。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6.1-15 | 赴席之人与强暴之民”

约翰福音 5.31-47 | 如何能相信

在这段希腊文本中,主要在谈一个“信”字。整个文本围绕此核心展开。

在这段希腊文本中,主要在谈一个“信”字。整个文本围绕此核心展开。

见证的问题(μαρτυρία

我们的老师首先谈及的是关于他自己的见证有效性问题。按照摩西的法律说:人是不能为自己做见证的。所以老师说:若他自己为自己做见证,他的见证就不是真的(31.Ἐὰν ἐγὼ μαρτυρῶ περὶ ἐμαυτοῦ, ἡ μαρτυρία μου οὐκ ἔστιν ἀληθής·)。因为当我们谈及“相信”问题的时候,核心在于思考凭什么相信,这个“什么”就是老师这里说的见证,这个词将通贯这段文本。

老师接着谈到了“另一位”(ἄλλος),他为老师做见证(ἐστὶν ὁ μαρτυρῶν περὶ ἐμοῦ)。这样这位就成了第一位老师的见证人。再后面的文本中,老师还谈起了自己的施洗约翰的事情。因为这位约翰曾经也为老师做见证,见证老师到底是谁。

但这里有意思的是,这位约翰作为另一个“另一位”,从摩西的法律的角度,已经符合了见证人的数目的最低要求(两个人)。而老师说:他不接受从人来的见证(ἐγὼ δὲ οὐ παρὰ ἀνθρώπου τὴν μαρτυρίαν λαμβάνω),但是为了“你们被拯救”(ἵνα ὑμεῖς σωθῆτε),他才谈起了这位约翰,接受了从他来的见证,接受了他还河水中的洗(ἀλλὰ ταῦτα λέγω)。

到这里,老师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作为父亲的独生子,他不需要有人来为他作证。这是作为三一的超越而言的。谁能够见证在上的那一位呢?那一位又真的需要人来见证吗?这其实是老师的虚己。

接着老师说,这位约翰是灯(λύχνος),而且是点燃的(καιόμενος)和发光的(φαίνων)。他的这盏灯,实际是为了老师最终的来到。但是这些人想要在这盏灯中暂时大大的欢乐(ὑμεῖς δὲ ἠθελήσατε ἀγαλλιαθῆναι πρὸς ὥραν ἐν τῷ φωτὶ αὐτοῦ),老师有更大的见证(ἐγὼ δὲ ἔχω τὴν μαρτυρίαν μείζω τοῦ Ἰωάννου),他们就是视而不见。什么见证呢?

老师接着说:父亲给我的工作,就是我将要完成的,这些工作要为我做见证,见证我是父亲派来的(τὰ γὰρ ἔργα ἃ δέδωκέν μοι ὁ πατὴρ ἵνα τελειώσω αὐτά, αὐτὰ τὰ ἔργα ἃ ποιῶ, μαρτυρεῖ περὶ ἐμοῦ ὅτι ὁ πατήρ με ἀπέσταλκεν)。就是这位“差遣我”(καὶ ὁ πέμψας με πατὴρ ἐκεῖνος μεμαρτύρηκεν περὶ ἐμοῦ)的父亲,为老师做见证。所以文本到这里,已经有两位给老师做见证的:天上的父亲和那位约翰。

谈到这位天上的父亲,老师说:你们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声音,也没有看过他的样子(οὔτε φωνὴν αὐτοῦ πώποτε ἀκηκόατε οὔτε εἶδος αὐτοῦ ἑωράκατε)。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5.31-47 | 如何能相信”

约翰福音 5.19-30 | 第一次论及三一

这是一段涉及三一的较为详细的表达,而且是老师亲口表达的。体现了三一的秩序、交流、荣耀、意志。具体体现在能力、爱、尊敬、旨意这些方面

今天读的这段文本是第四福音书中,老师第一次非常详细的谈及自己和天上的父亲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按照文理,从(17)开始就是在谈这个问题了。

这整一段的谈话是因为犹太人的一个表达开始的:你把自己看作和神一样(ἴσον ἑαυτὸν ποιῶν τῷ θεῷ)(18)。老师亲自的解释了这些犹太人的认知。主要谈到了以下几点:

能力(δύναται

这个词表达的是做事情的能力性,而不是意愿性。所以在(19)中,老师诚诚实实地(Ἀμὴν ἀμὴν λέγω ὑμῖν)说:他自己是不能够做什么事情的,除非他看到了天上的父亲做了。(οὐ δύναται ὁ υἱὸς ποιεῖν ἀφ’ ἑαυτοῦ οὐδὲν ἐὰν μή τι βλέπῃ τὸν πατέρα ποιοῦντα·)。所以老师做事的能力和准则是取决于他的父亲,取决于“看到”(βλέπῃ)。这里的“看见”并非是一种一般意义的动词表达,而是指老师与父亲的源头和次序的关系。接着老师说:因为那位做了的,儿子也照样去做(ἃ γὰρ ἂν ἐκεῖνος ποιῇ, ταῦτα καὶ ὁ υἱὸς ὁμοίως ποιεῖ.)。所以这个主题论及的是三一中的秩序。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5.19-30 | 第一次论及三一”

约翰福音 5.1-18 | 谐音和双关意义

今天读的文本记录了另一件事,一个被医好的病人忘恩负义之事。或许这不是他主动的行为,有一些难处,但实属不应该。

今天读的文本记录了另一件事,一个被医好的病人忘恩负义之事。或许这不是他主动的行为,有一些难处,但实属不应该。

一个节庆日(ἑορτὴ

事情发生在一个节期(ἑορτὴ)里,这是否是一个特别的节期(ἡ ἑορτὴ)?我们从不同的古卷来看,是有这个可能性的。有些古卷是有冠词(ἡ)的。但这里的区别与我们文本的意义没有多大的影响。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 5.1-18 | 谐音和双关意义”

约翰福音 4:43-54 | 发烧的孩子

命令语气的翻译,一定要知晓当时动作发起者的心境。

今天读的这段文本记录了一位孩子生病的官员(βασιλικὸς),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王国的、王室的,所以这位孩子生病的父亲可能是官员,也可能是王室的亲属。有时候我们会把这个事件与第一福音书和第三福音书中的百夫长事件混淆,从事件的记录看,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无论他是官员还是亲属,现在他的孩子病得快要死了(πρὶν ἀποθανεῖν τὸ παιδίον μου,在我的孩子死之前)。他的孩子具体得的是发热(πυρετός),与彼得的岳母的病的用词是一致的。所以实际上这个病是否真的到了要死的地步?有可能,因为发烧的是孩子。甚至这里的用词叫做婴孩(παιδίον),这个词有少年人的意思,也有刚刚出生的孩子的意思。所以,如果一个婴孩发烧,死掉的可能性在那个医疗条件很差的时代可能性极大。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当官员听到了老师曾经在迦拿把水变成了酒的事情,他是怀着一份请求和信心来到老师的面前。

所以接下来的文本中,两个命令语气的词语分别细致的表达了官员与老师的心境:

(一)κατάβηθι:求你下去。这里是在(49)里面官员请求的一句话。这句话显然不可能译为命令语气。若译成命令语气,则就翻译为你下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要翻译为请求的语气,但在这份请求中因命令语气而是有一份信心在的。

(二)Πορεύου:你去!。这是在(50)里面老师的命令,他命令官员回去。而且后面跟着一句话(τῷ λόγῳ),什么话呢?“你的儿子活了”(ὁ υἱός σου ζῇ)。后面官员就是因为相信了这句话而去的(ἐπίστευσεν ὁ ἄνθρωπος τῷ λόγῳ ὃν εἶπεν αὐτῷ ὁ Ἰησοῦς καὶ ἐπορεύετο)。这是信心的提升。

所以,显然都是命令语气的动词,但翻译的语气还是有所不同。但真的能够分得很清楚吗?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实际上命令语气的表达,常常混合了许多心境,不同的情感都会占用这个动词一定的比例。

这件事情有个美好的结局:他和他全家都信了。(ἐπίστευσεν αὐτὸς καὶ ἡ οἰκία αὐτοῦ ὅλη),在这个句子中,“ἐπίστευσεν”这个动词的主语“他”(αὐτὸς)被强调了。照着我们之前的认知,这里的强调是指官员“亲自”的相信了。这个亲自带着一份实际与老师的认识和关系在那里。

老师回到第一次行神迹的地方:他知道这些情景,好似预备了这次信心的相遇。

约翰福音 4:39-42 | 强调主语

强调主语是为了强调后续动词与主语的亲近性。

一、介词短语的递进

(39) διὰ τὸν λόγον τῆς γυναικὸς μαρτυρούσης
(41) διὰ τὸν λόγον αὐτοῦ

这里的介词短语明确说明了苦女子所在的城市相信老师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39 告诉我们该城的人是因为女子的话(λόγον)而相信的。城里的人很难相信一个女子愿意将自己的羞耻袒露,除非这个女子的心灵状态有很大的改变。

41 的介词短语告知我们,城里的人已经看到老师,而且老师也对他们说话(λόγον αὐτοῦ),虽然文本没有记录老师说话的内容。但这里显然的是,城里的人找到了女子心灵改变的原因:木匠老师。

从因为做见证的女子的话(διὰ τὸν λόγον τῆς γυναικὸς μαρτυρούσης),到因为他的话(διὰ τὸν λόγον αὐτοῦ)。不仅仅是认知的提升,也是生命感悟的提升。

二、主语强调与完成式的意义

所以到了 42,文本有一个解释,这里有两处细节值得摘录:

(42) τῇ τε γυναικὶ ἔλεγον ὅτι Οὐκέτι διὰ τὴν σὴν λαλιὰν πιστεύομεν· αὐτοὶ γὰρ ἀκηκόαμεν, καὶ οἴδαμεν ὅτι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ἀληθῶς ὁ σωτὴρ τοῦ κόσμου.

(一) αὐτοὶ(人称代词/主格/复数/阳性/第三人称),原意为“他们”,用在此处是要强调后文的动词(ἀκηκόαμενοἴδαμεν)的主语,这两个动词都是完成式的第一人称复数,主语是“我们”,就是城里的那些愿意相信老师的人。所以这个词我们不能翻译为“他们自己”,而是要翻译为第一人称复数的强调词:我们自己,汉语译为“我们亲自”是非常棒的翻译。这里文本想要表达的是(39)和(41)中的“相信”的递进关系,并且强调的是“亲自的经历”。因为老师之前和他们一起住了两天,这两天里他肯定和城里的百姓说了很多的话(λόγον αὐτοῦ),这就是这里的 αὐτοὶ 的来龙去脉的背景。

(二) ἀκηκόαμεν(完成式/已经听到) 和 οἴδαμεν(完成式/已经知道)。这两个动词的现在完成式是要强调“已经”。强调动作的完成,并且持续的发生效果。他们到底相信了什么?就是后文说的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ἀληθῶς ὁ σωτὴρ τοῦ κόσμου(这真是世界的救主 或 这真是世人的救主),这就又和前面女子的问题相呼应,且现在可以肯定的说:这人就是基督。

约翰福音 4:27-37 | 虚拟语气的两个动作,作为永远的食物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话题的切换可谓是天衣无缝。从女子要水,谈及活水,又谈到女子的心中苦水,然后苦水变甜,结果学生们不理解的拿来肉身食物,老师谈及心灵的食物,又是以苦女子的实际案例告诉他们什么叫举目,什么叫查看,要知道永恒里的食物是什么。最后还给他们打气打预防针,虽然你们是去收割,但是还是会遇到困难,遇到困苦,流泪流汗,但要知道你们到底是要什么。

约翰福音4:27-30主要记录了那苦女子的回应,从希腊文的角度,还是非常值得去思考的。

首先,27的文本给我们有看到当时木匠老师所做的事多么突破犹太人的传统认知。

27Καὶ ἐπὶ τούτῳ ἦλθαν οἱ μαθηταὶ αὐτοῦ,  καὶ  ἐθαύμαζον ὅτι μετὰ γυναικὸς ἐλάλει·  οὐδεὶς μέντοι εἶπεν·  Τί ζητεῖς;  ἢ τί λαλεῖς μετ’ αὐτῆς;

ἐθαύμαζον惊奇。徒弟们对回来后看到的场景感到惊奇,为什么呢?后面有记载。

μετὰ γυναικὸς ἐλάλει与一个女人说话。原来徒弟们惊奇的是老师和女人说话。

μέντοι但。虽然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但是还是不敢去问老师具体的情况。

这段文本简单的记录了徒弟们那是的心里活动。最后文本诚实的记录了他们的困惑,有两个:

1. Τί ζητεῖς; — 你在找什么?徒弟们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一定在找什么东西,才和这个女子说话的。老师真的是在找,在找人。

2. τί λαλεῖς μετ’ αὐτῆς; — 你为什么和她在一起?徒弟们的第二个问题是即使老师你要找东西,也没必要和这个女子说那么多的话吧。你和她没有那么亲。但是老师却是和女子在一起。

所以,其实老师的谈话目的还不只是要苦女子能够得安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抓紧机会教导跟着他的这些学生。因为在第四本福音书的这里,学生们已经跟着老师很多年了!但是好似心窍还是不开,爱心还是没有建立起来。

他们心中的两个疑问,恰恰真的是老师在整件事件中的两个行动。一是在找人,他找到了苦女子;二是和人在一起,他真的与苦女子在一起聊天。但老师寻找的,不仅仅是在一起聊天,更是在一起行走。

再者,聚光灯一转,焦点又赚到了苦女子身上。但是显然她已经有了心灵的某种医治和释放。

28-29ἀφῆκεν οὖν τὴν ὑδρίαν αὐτῆς ἡ γυνὴ καὶ ἀπῆλθεν εἰς τὴν πόλιν καὶ λέγει τοῖς ἀνθρώποις· Δεῦτε ἴδετε ἄνθρωπον ὃς εἶπέ μοι πάντα ὅσα ἐποίησα·  μήτι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χριστός;

ἀφῆκεν οὖν τὴν ὑδρίαν αὐτῆς她丢了自己的水瓶(水罐)。那可是她赖以生存的东西啊。这种丢掉,其实并非是必须的。她完全可以带着水瓶去做接下来的事情。但是她丢了!这其实非常不容易。

ἀπῆλθεν进去。进去哪里?后文记载到了进到她生活的城市。这座城市里应该给她的多是痛苦和忧伤,或许她想搬家都不一定。但如今她进去了!

λέγει说。不仅进去了,还说话。说什么呢?说:有一个人。这人是谁?

ἴδετε来看!之前我们谈过老师的三个连续的命令语气的用词。这里,女子用了一个命令语气的词汇:来看!她的这份语气,不仅在于老师和她聊天中带来的医治,更是在她心里有一个隐约的想法和认知。就是我们在(26)中所说的那句话:我就是!和你说话的!(25)中女子有个疑问或者是困惑,或者是心中隐约的感受,这人莫非是弥赛亚?如今,她的认知更提升了一步,她对城里的人说:来看!这份命令带着期盼、带着惊奇、带着对城里人的请求,是一份十分复杂的情绪表达。对她来说,挑战更大的是:城里的人知道她以前的事情(εἶπέ μοι πάντα ὅσα ἐποίησα,说出了我所做的一切),如今她好似有些不受困扰,愿意以命令语气来表达心中所想的。

μήτι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χριστός;μήτι (难道,除非)这个词往往强调的提问者的疑问,常常是带有怀疑的意思。言下之意,(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χριστός; 这就是基督?)困惑点还是在于老师的自我身份表明。老师会继续的对苦女子有引导。

现在,焦点又转回了学生们身上。学生们把吃的东西带回来了。老师接着就以此为话题开始了一次情景教学。关于食物的话题。

老师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Ἐγὼ βρῶσιν ἔχω φαγεῖν ἣν ὑμεῖς οὐκ οἴδατε。这句话一说,学生们或许会感到惊奇、或者愤慨。因为他们就是大老远去买东西给老师吃啊,如果老师吃独食,那叫什么事情。文本记录了他们的第一种想法:难道有人给他带了东西吃?(Μή τις ἤνεγκεν αὐτῷ φαγεῖν;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因为那会老师就和苦女子在一起。但是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不是女子给老师食物,而是老师要给女子活水

接着继续说食物的话题,他说:我的食物是Ἐμὸν βρῶμά ἐστιν ἵνα ποιήσω τὸ θέλημα τοῦ πέμψαντός με καὶ τελειώσω αὐτοῦ τὸ ἔργον. )是什么呢? ἵνα 这个词是目的从句的指示词,常常翻译为为了,从句中的东西一般都使用虚拟语气,意思乃是还没有成就之事,作为目的和理想而存在的。这里老师说了两件事情:

1. ποιήσω 做(虚拟语气)。做什么呢?τὸ θέλημα τοῦ πέμψαντός με (差遣我那位的旨意),原来如此,老师是以行那位的旨意为食物,这个食物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那位的旨意乃是无限的,无穷的,不可限量的。为此,老师实际在告诉学生们,实际上他压根不缺乏食物,显然这里的食物是指心灵中的饥渴。正是对应了老师与苦女子的谈话的核心问题,一个是要水,他准备给水;一群是要给他食物,他准备给他们真正的食物。

2. τελειώσω 完成(虚拟语气)。完成什么呢?αὐτοῦ τὸ ἔργον (他的工作),这里的他就是指天上的父亲。这个短句实际是上面短句的平行句,因为行那位的旨意,自然就要去完成那位的工作。

接着,老师开始解释了什么叫做 行那位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

ἐπάρατε τοὺς ὀφθαλμοὺς ὑμῶν καὶ θεάσασθε τὰς χώρας ὅτι λευκαί εἰσιν πρὸς θερισμόν·

在这段话语中,老师又用了两个命令语气的动词。这里,这个东西更多的就是强调命令,少有请求之一。

1. ἐπάρατε 抬起。我们汉语翻译为。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要抬起眼睛。

2. θεάσασθε 观察。好好的观察田地。

这里,老师是对学生们说话。作为学生应当能够听。要去做这两件事情:举目查看。注意,其实老师在苦女子的事上给学生们有一个实际的榜样,让他们能够非常具体的能够学习:什么叫举目,什么叫查看。老师看的到,老师能明察,老师看到那一棵庄稼白了,老师也去收割了,老师心中很欢喜,心中很饱足。

最后,老师又讲了一段话,是给学生们打气的。主要的焦点是在于流汗与流泪的问题。

还是从食物谈起,因为之前就是再聊食物的问题。食物就是五谷,但老师需要提升学生们对食物的理解,虽然之前已经解释了真正的食物是完成那位的工作。现在具体在解释:

原来这五谷,是存到永远的生命里去的,是作为那生命的粮食。并且老师这里说:撒种的和收割的都会因为有粮食的收成而欢乐,这欢乐就是心中的饱足和永恒的工价。(36. ὁ θερίζων μισθὸν λαμβάνει καὶ συνάγει καρπὸν εἰ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 ἵνα ὁ σπείρων ὁμοῦ χαίρῃ καὶ ὁ θερίζων. ἵνα 这个词是目的从句的连词,翻译为为了。所以无论是收割者(ὁ θερίζων)的收割的工价的给予(μισθὸν λαμβάνει),还是收割的果实存到永远(συνάγει καρπὸν εἰ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都是为了(ἵνα)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ὁ σπείρων ὁμοῦ χαίρῃ καὶ ὁ θερίζων)。

哇,老师再一次提升学生们。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工价和果实,更是为了所有参与那位工作的,一同(ὁμοῦ)快乐。那是一种欢乐的相聚,好像喜宴一般。那是天上的父亲一定是快乐的。

3738又把什么叫完成那位的工作更加处境话的解释了一遍。我们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撒种者的角色还是收割者的角色的(Ἄλλος ἐστὶν ὁ σπείρων καὶ ἄλλος ὁ θερίζων),在当时的处境中,学生们其实是收割者,因为种子是前面的圣贤撒下去的,包括这颗苦女子心中的种子。

最后老师在38中,给了一个很隐晦的,悖论式的结论,就是接下来学生们会走的路。

他说:他差遣这些学生出去,不是去劳苦,只是去收割别人的劳苦,是进入别人的劳苦中(καὶ ὑμεῖς εἰς τὸν κόπον αὐτῶν εἰσεληλύθατε)。这是相当双关的一句话,意思是进到别人的完成的劳苦可能是收割,但是这收割本身也是一种劳苦。

所以,无论是流泪的,是欢乐的,都是在完成那位的工作。是流泪中有盼望,欢乐中有流泪,是极为悖论式的灵性生活。

其实我们读到这里,我们发现整个对话的三方:老师、苦女子、学生们。聊的核心话题是:水、食物、工作。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话题的切换可谓是天衣无缝。从女子要水,谈及活水,又谈到女子的心中苦水,然后苦水变甜,结果学生们不理解的拿来肉身食物,老师谈及心灵的食物,又是以苦女子的实际案例告诉他们什么叫举目,什么叫查看,要知道永恒里的食物是什么。最后还给他们打气打预防针,虽然你们是去收割,但是还是会遇到困难,遇到困苦,流泪流汗,但要知道你们到底是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