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文本记录了另一件事,一个被医好的病人忘恩负义之事。或许这不是他主动的行为,有一些难处,但实属不应该。
一个节庆日(ἑορτὴ)
事情发生在一个节期(ἑορτὴ)里,这是否是一个特别的节期(ἡ ἑορτὴ)?我们从不同的古卷来看,是有这个可能性的。有些古卷是有冠词(ἡ)的。但这里的区别与我们文本的意义没有多大的影响。
池塘边(κολυμβήθρα)
老师要上圣城去过节,在一个叫羊门(τῇ προβατικῇ)旁边的池塘边(κολυμβήθρα),遇到一个人,这个池塘所在的地方叫“毕士大”(Βηθεσδά)。虽然在不同的古卷中,这个地方的名字有一些出入,但这也不会特别的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老师看到很多人躺着(κατέκειτο),包括有各种身体问题的人,是一群可怜的人。这时他看到一个病了(ἐν τῇ ἀσθενείᾳ αὐτοῦ)三十八年(τριάκοντα ὀκτὼ ἔτη)的人(ἄνθρωπος)。老师就问他:你想要康复吗?(Θέλεις ὑγιὴς γενέσθαι;)老师的意思是自己来医治好他,但是他好像理解错了,以为是老师要帮助他抬他到池塘里去洗。因为他说:当池塘的水在动的时候,没有人抬我去(ἄνθρωπον οὐκ ἔχω ἵνα ὅταν ταραχθῇ τὸ ὕδωρ βάλῃ με εἰς τὴν κολυμβήθραν),而且有人会比我先下去池塘(ἐν ᾧ δὲ ἔρχομαι ἐγὼ ἄλλος πρὸ ἐμοῦ καταβαίνει.)。接着老师用命令语气讲了一句话,而且这句命令的话与后面的话具有对应作用,主要是在动词的细节对应上:
(1)Ἔγειρε(命令语气):“起来!”。这时一个命令,甚至从心境角度,不期待接受命令者有信心。
(2)ἆρον(命令语气):“拿!”。这仍是一个命令,也不期待接受命令者有信心。
(3)περιπάτει(命令语气):“走!”。这命令是突破接受命令者认知的,如果我们说“起来!”还是自己尝试挪动撑起来;如果说“拿!”,可以动手去拿;但是“走!”则是不可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走的。
接着,是一个能力显现的时刻,此人居然立刻康复了!(καὶ εὐθέως ἐγένετο ὑγιὴς ὁ ἄνθρωπος),接着是对应上面的两个动作:
(1)ἦρεν(陈述语气):“起来了”。这是命令的结果,这个结果并非信心的效果,而是当事人看到康复后的自然行为。
(2)περιεπάτει(陈述语气):“走了”。这也是命令的结果,这个结果与上面的动作相同,并非信心的效果。
这个康复的人就离开了。
上面的整个文本中,约翰埋下了一个谐音,就是关于毯子和安息日的谐音。
文本中的谐音(κράβαττον 与 Σάββατόν)
毯子(κράβαττον)和安息日(Σάββατόν)其实是压韵的词,有点类似谐音(不完全的谐音)。但是各方的民族都会对押韵的词特别有诵念和背记的感觉。文本如此记录,很有意思。毯子的发音有点类似于“卡入阿巴痛”,安息日的发音有点类似于“撒巴痛”,都有“巴痛”的尾音。
结果文本记载说:那天是安息日(Σάββατόν),在安息日拿毯子(κράβαττον)是不可以的。(Σάββατόν ἐστιν, καὶ οὐκ ἔξεστίν σοι ἆραι τὸν κράβαττον σου)。要说安息日应该是安息的日子,但是却因为一块毯子(κράβαττον)在安息日(Σάββατόν)没有安息。
告诉与报告(ἀνήγγειλεν)
结果,这位被老师医好的人,因为被追问,而把老师报告(ἀνήγγειλεν)给了犹太人。这里文本没有使用“告诉”,“说”等语气较为轻的词,而是使用了“报告”一词。这个词往往正面是用于报告好消息,负面则是用于打小报告。他居然这么做了。
老师第二次碰上这个人时候,还告诫他:不要在犯罪,否则会有更坏的事情发生。结果没过多久,他还是做了一件昧良心的事情。文本没有记录这个人最后如何,估计结局也是不怎么好。
破坏与释放(λύω)
因为此人的报告,老师开始被逼迫了。犹太人说他是破坏(ἔλυε)安息日的人。在最后的(17)和(18)中,老师将自己与天上的父情联系在一起:
(1)ἐργάζομαι:“工作”。这是从经历世界的角度,老师和其父是从不间断的工作的。
(2)ἴσον:“相同的”。这是从本质(本性)的角度,老师和其父是相同的。
破坏(λύω)这个词也是在文本中常常出现的“释放”一词。实际上老师并未破坏安息日,而是实际上释放了在安息日中被绑住的人。使安息日真的能够成为自由安息的时间。
寻找(ζητέω)
感叹一句,曾经老师去寻找(ζητέω)苦女子,天上的父亲寻找(ζητέω)真正的敬拜者。但这里他们也在寻找(ζητέω),不是去寻找老师要什么,而是要寻(ζητέω)杀死他。多么的反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