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浏览并执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 "同意"类别下找到有关所有 cookie 的更多信息。

被归类为 "基本"的 Cookie 保存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 来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以及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只有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这些 cookie 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 cookie,但禁用某些 cookie 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总是激活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马礼逊生平简介

英国伦敦宣道会宣教士。第一位从西方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中国基督教的先驱和奠基者。在华历二十七载,主要贡献为翻译圣经,编纂英华字典,创办英华书院,开设医疗诊所,以及创办中文报刊等。

生命预备

马礼逊祖籍苏格兰,父辈移居英格兰。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于英国北部,父亲名叫雅各,母亲名叫哈拿。雅各原务农,因脚疾改做鞋匠。他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是当地教会中的长老。夫妇俩共育有八个子女,马礼逊是他们最小的儿子。

马礼逊13岁时,即能背诵圣经《诗篇》中最长的一篇,即第119篇。
他曾述及自己的得救经历: “大约在五年前,我认识到自己有罪。在那段时间,我曾经与一些坏孩子交往,生活变得放纵和世俗化。当我自我反省时,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我的内心感到不安,我也开始关注灵魂的问题。我害怕会因自己犯罪而被罚下地狱,我也惧怕死亡。所以我向上帝祷告,祈求祂赦免我的罪过,引导我归向基督。从那时起,我的生活改变了,心灵也更新了”。信主之后的马礼逊,积极参加教会的查经、祷告和团契活动。除认真研读圣经外,他最喜欢阅读的是海外宣教士的传记。他还经常借阅《海外宣道杂志》和《福音杂志》,关注那些在海外异域传道的宣教士消息。他在日记中特别提到几位在西太平洋传道的宣教士,被当地土人杀害的事情。可见,长大后要到海外传福音的种子,已悄然撒入少年马礼逊的心田。

1801年,年仅19岁的马礼逊受到圣灵感动,决志成为一名宣教士,到异国他邦传福音。他写道: “在遭受耻辱、逼迫、饥饿、衣不蔽体,甚至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时,我要以喜悦的心情结束生命,决不动摇。我宁愿与基督同生死,而决不接受帝王的支配;我要在上帝面前说实话,决不撒谎。我要传播上帝的真理,决不宣扬我个人,所传扬的乃是基督。我愿为基督做教会的仆人,为要彰显基督的救赎,引领人们来到祂面前”。

1802年11月,马礼逊递交了入学申请书,马礼逊如愿以偿,入学申请获准。1803年的1月6日,就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马礼逊到达伦敦,开始他在霍士敦学院两年的神学生涯。弗莱彻牧师在回忆马礼逊的在校生活时,如此评价说:“他有极严谨的灵修生活和毫不炫耀的敬虔,他从来不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而是真诚地与上帝深交。同时,他对海外传教事工的兴趣已非常明显”。马礼逊的同窗好友克罗尼牧师,回忆中述说: “当时在校内没有任何一位同学,能够与马礼逊的三项最伟大的特质相比,那就是: 对上帝纯真的敬虔,坚持不懈的勤奋精神,以及处事的认真与热诚”。

1804年5月,马礼逊正式向伦敦宣道会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一个宣教士。马礼逊的申请很快被伦敦宣道会所接受,差派马礼逊前往中国宣教。其后在两年多时间里,马礼逊为赴中国宣教做了精心的准备。

1805年,他前往伦敦,学习医学、天文学和中国语言。他的中文启蒙老师容三德是中国广东人,时在伦敦学习英文。他对马礼逊的要求非常严格。

前往中国

1807年1月8日,刚刚年届25岁的马礼逊,和两位准备前赴印度的宣教士一起,在伦敦的一所苏格兰教会被按立为牧师。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一庄严时刻及自己的心愿: “这是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今晚我庄严地被按立为牧师,准备到异教徒中去传福音。……愿圣灵把我的传道工作分别为圣,愿今晚我所领受的告诫能铭刻于心中。我愿舍弃一切,背起十字架,全心全意紧紧跟随基督”。

三个星期后,1807年1月28日,马礼逊肩负着宣教使命,启程前往中国。由于东印度公司拒绝他搭乘该公司的轮船直航中国,他只好从伦敦搭乘“雷米敦茨号”货船,绕道美国纽约前往中国。经过三个多月的海上航程,马礼逊于同年4月12日抵达纽约。在美国各地逗留三个星期后,马礼逊转乘货轮再次出发。在办理出境手续时,船长得知他要去中国宣教,即以怀疑的口吻对马礼逊说:“马礼逊先生,你真的期望自己可以改变中国人崇拜偶像的陋习吗?”马礼逊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我不能,但我相信上帝能做成这一切”。

在太平洋上颠簸了近四个月之后,马礼逊于1807年9月4日,抵达中国的澳门,9月8日到达广州。人虽然安全到达了,但他所面临的却是重重困难与挑战。首先的难处是居住问题,他在写给伦敦宣道会的信中写道:“现在不仅是中国人禁止我这样的英国人住在广州,连澳门的葡萄牙人也禁止我住在这里,但我坚信上帝会安排我住在中国人中间。”

生活上的适应更非易事。他开始尝试进食中国菜肴,并与他的中文老师一起用膳。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晚上只用一盏瓦制的油灯,又把一本书竖立在灯旁来挡风。……他学中国人留长指甲,脑后垂辫,用筷子进食;他穿中国式的长袍和厚底鞋,在洋行区的街道上行走……”。

但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莫过于学习中文,因为当时清廷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违者处死。所以随时带着毒药,万一被抓就服毒自尽,免受酷刑。

1809年2月20日,马礼逊在澳门与玛丽•莫顿小姐结婚,同时收到东印度公司的聘书,被聘为英国商行的翻译员。玛丽是爱尔兰人,在马礼逊眼中,她是个温柔端庄的女性。在写给父亲的信中,马礼逊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描述:“由于我已和一位我所爱的女子结婚,她又是那么真诚地依恋着我,所以你不必再为我独自一人生活而感到担忧。我心中一直牢记上帝呼召我传福音的使命。我坚信自己不会因结婚而妨碍了上帝给我的使命,相反地,我亲爱的妻子玛丽会帮助我”。

不幸的是,玛丽身体孱弱,常受疾病缠扰。加之马礼逊因工作上的需要,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需居住在广州。碍于当时的法例,他又不能携眷同行。因此,夫妇俩饱受分离之苦。马礼逊在日记中,经常流露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更为不幸的是,他们的头生男婴夭折了,这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很大打击。

同时,马礼逊因接受东印度公司的聘用,也招致其本国的人们的误解与批评,以为他已经放弃了传福音的神圣使命。因此,马礼逊不得不为此向差会做出详细解释。

翻译圣经

马礼逊抵达中国后最首要的任务是学好中文,然后从事圣经翻译。他着手翻译圣经的日期比他先前预期的要早,抵华后第二年就开始了。他的中文进步神速主要得益于几位中文老师,再加上当年在伦敦教他中文的容三德也已返回广州,在语言和圣经翻译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从事圣经翻译对于初步掌握中文的马礼逊绝非易事。马礼逊的中文圣经,主要译自于英文译本,但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参考了希伯来和希腊文原文。在中文方面,他很大程度上参考了那份巴设译稿。他最早译成的书卷是《使徒行传》,于1810年面世;随后在1811年出版了《路加福音》; 1812年出版了《保罗书信》。1813年9月20日,马礼逊写信向伦敦宣道会报告已经完成新约圣经的翻译,而且会很快印行出版。分析马礼逊的中文译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词汇是从巴设译本吸纳过来的,如生命、先知、罪、洗等字词,这些词汇直沿用到今天。

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马礼逊的助手米怜博士功不可没。米怜比马礼逊小两岁, 1813年7月,受伦敦会派遣,米怜携新婚妻子丽切尔来华协助马礼逊。对于米怜夫妇的到来,马礼逊夫妇备感欣慰。在他们抵达澳门的当天,马礼逊在日记中表达了欣喜之情: “这一位同工和他配偶的到来,是我七年来所渴望的,如今竟然成为事实了,真令我乐不可支。我的妻子也有相同的愿望,并且经常为此事祷告。她希望能有一位敬虔的女伴到来,除去她的寂寞,与她一起忠诚地生活。因此,我相信她必会因米怜夫人的到来而喜出望外”。

由于葡萄牙总督不准米怜夫妇在澳门居住,他们只好转往广州。无奈在广州也不被准许长久居留,六个月之后即离开中国,前往爪哇、马六甲和槟榔屿,寻找合适地方作为永久性宣教基地。虽然米怜在一年多时间裡漂泊于澳门、广州和南洋群岛之间,但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中文。从其1817年8月9日的日记中可知,米怜已经为马礼逊修订新约至《希伯来书》第八章,也完成了《约书亚记》和《士师记》的翻译,并且计划在1818年完成他所负责的旧约十二卷书。1819年10月,米怜完成了由《撒母耳记上》至《约伯记》等十卷书的翻译初稿。同年11月,他宣布完成了全部的翻译工作。
旧约其他经卷的翻译,都是由马礼逊本人完成的。1819年的11月25日,马礼逊写信给伦敦宣道会,报告圣经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用了12年3个月。其中一段话可以让我们感觉出他如释重负般的欣喜与感恩:“藉着上帝的恩典,旧约新约全部圣经的中文译本,在今天完成了……。为了完成这项重大的任务,我不仅长时间工作和谢绝社交,还保持耐心、毅力、镇静与不偏颇的判断。既不会因为这是新的工作而执迷于偏爱的情感,也不会因为它是古代的经籍而固执于私人的成见。惟希望以正确的思想,恭敬的态度,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以免误传上帝的圣言。”圣经译完后,手稿送往马六甲英华书院,最后的修订和印刷工作又耗时四年,直到1823年,整本圣经才以传统木刻雕版的方式印刷出版,名为《神天圣书》

1824年,该圣经译本由马礼逊亲自带回英国,呈献在英国圣经公会的年会上。可惜米怜在1822年病逝,未及见到这本中文圣经的出版。他在离世前几个星期写信给马礼逊,赞誉说:“藉上帝之助,你已完成一件大事!将必扫荡他们的庙宇,毁坏他们的偶像,改变他们的生命,拯救许多人的灵魂”。

英华字典

马礼逊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不但将全本圣经译成中文,还编纂出一部大规模的汉英、英汉字典,为后来的学习中文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亦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又如此说:“我现在致力于翻译及编纂中文字典,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我的勇气与毅力几乎支持不住了。我的手已极疲倦,执笔不易。假使我可以耡犁换掉笔杆,我的健康会更好些”。

除了《英华字典》外,马礼逊还编著有《通用汉言之法》,是第一本有关中文文法的专书;《广东省土话字汇》,是一本广东话的字典。这些都是他对中国语文和方言的重大贡献。

在其它文字事业方面,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现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33年,他在澳门出版了《杂文编》周刊。

英华书院

马礼逊极富远见,当他在广州、澳门等地埋首于翻译圣经、编纂字典之时,就已经设想在东南亚设立一个宣教基地,在等候中国大门打开之日的同时,致力于文字出版工作,并计划建立基督教书院,培养人才。米怜的到来使他的构想得以实现。

1814年,米怜成功地在马六甲建立了宣教基地。当时统治马六甲的荷兰殖民地政府支持基督教的海外宣道事工,拨地给他们兴建宣教总部。从1815年4月开始,米怜夫妇就移居马六甲开拓宣教工场。1818年11月11日,英华书院在米怜的主持下举行了奠基典礼。从马礼逊草拟的“英华书院计划书”中,可知该校设立的目标:“本校实行双轨教育制,既教授中文,也教授欧洲文学。一方面可让来自欧洲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字,另方面也可让恒河以东的学生学习英文、欧洲文学和科学。本校将会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督教的真理,也教导学生东半球的一般文化知识,务求能够给予学生深远的影响”。此外,马礼逊在为英华书院签订的契约书中,更直接表明,该院的学生“在学成之后,将会被派往恒河以东的亚洲各国,引领人们归依基督教的信仰”。

书院中除教学设备外,还有印刷出版部门。包括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及马礼逊、米怜译的中文圣经《神天圣书》,皆印自于英华书院。

医疗诊所

在医疗事业方面,马礼逊也作出不少的贡献。早在马礼逊来华之前,曾在伦敦的圣巴多罗买医院习医两年,故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诊治能力。1820年,他与李文斯敦医生在澳门开设了一间诊所,并聘请华人医生专为贫苦民众医病。李文斯敦医生在同年9月写给米怜的信中,如此描述诊所说: “我很高兴地报告,马礼逊博士开始的诊所,已经做了很多好事,不少中国病人已经得到医治。有300个经已康复的病人,更向他致以衷心的谢意”。

1827年,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的郭雷枢医生的大力支持下,在澳门又开设了一所眼科医馆。由于求诊人数众多,连中国内地的眼病患者也前去求医,所以在1833年,马礼逊在广州再开设另一眼科医馆,以解决当地病人之需。因受马礼逊的影响,美国公理会海外传道会差派伯驾医生到中国,于1835年开设博济医院于广州,此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

福音收成

第一位中国基督徒——蔡高。是一个印刷工人,协助马礼逊工作,1814年中国第一个受洗归主的人,成为中国第一名基督徒,不久蔡高的两个兄弟相继归主。

第一位由马礼逊培养的华人牧师——梁发。1816年11.3在马六甲由米怜受洗。 1820年他的妻子受洗归主是更正教第一个女信徒。 1823年12月被安立为更正教第一个牧师。 传道40年,被囚受刑,1832年出版劝世良言。

1821年马礼逊教堂在澳门建立,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教堂。

在华27年是中国基督教最艰难的开拓期,只有10个中国人受洗。离世1年后长子马儒汉与碑志文写信通报,第一间华人基督教会在广州建立,共有华人12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米怜夫妇离开中国前往马六甲后不久,马礼逊的妻子玛丽因体弱多病,携同子女回国休养。在既无天伦之乐,亦无朋友相随的生活中,马礼逊时感孤单苦闷。其后一连串的打击更使他备感忧伤。1819年3月20日,米怜的妻子因患热病和痢疾而去世,年仅35岁,遗下四个年幼的子女。米怜本人亦患有严重的肺结核,时常吐血,于1822年3月不得不暂时放下工作,前往新加坡旅行休息。同年5月31日,米怜回到马六甲准备继续工作,未料想两天后便离开了世界,年仅37岁。马礼逊的妻子玛丽,从英国返回澳门之后便染上霍乱,于1821年6月10日辞世。去世时年仅29岁的马丽腹中正怀着孩子。从马礼逊1822年10月5日的日记中,可见他内心的痛苦与坚韧: “九年前的昨日,我和妻子一起欢迎米怜夫妇来到澳门,但如今四人中的三人,皆不到四十岁便离世了,留下我孤苦伶仃的独自生活。然而,主的旨意总是好的,因为他们都是在福音的应许和盼望中去世的,而且都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忠心地把骸骨留在战场上,他们尽忠于救主的大业,直到最后一天。他们没有一个是临阵退缩的,甚至连最不幸的玛丽也是回到中国之后才死亡,这令我心感欣慰”。

1823年12月,也就是在中文圣经问世后不久,马礼逊回到英国述职,这是他在中国工作了16年之后,第一次回国述职和休息。期间,马礼逊续娶伊丽莎白为妻。1825年,携妻和两名前妻所生的子女重返中国,继续从事宣教、教育、写作和翻译等工作。因马礼逊的请求,很多教会为他祷告,延长这个唯一精通中文的宣教士的寿命。

1832年9月4日,马礼逊与裨治文联名致信给欧美和其它地区教会,报告二十五年来福音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二十五年前的今日,第一位基督教的宣教士独自来到人地生疏的中国,在只有几个朋友,却有很多敌人的情况下传福音。然而靠着上帝的恩典,他觅得一处安静的住所,一直工作到如今。起初,他以为学好中文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这困难终究被克服了。我已学懂中文,并且知道可以继续研习,务要精益求精。字典、文法书、单词汇编和其它译作,都已完成面世。……中国人再不会被遗弃了”。

马礼逊自青年时期即已立定心志,要忠心于主的宣教使命,至死不渝。他做到了,在中国事奉二十七载,他未负所托,未虚度寸阴,把自己的青春、才智与爱完全献给了中国人,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宣教事业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下了坚实的基础。1834年8月1日,身患热病和其他复杂病症的马礼逊,在广州息了他在地上的劳苦,回返天家,在世享年52岁。全体派驻广州的欧美人士,都出席了葬礼,并亲自护送灵柩到码头,将马礼逊安葬在他的前妻玛丽的墓旁。

撰刻在马礼逊墓碑上的一段话,概括了马礼逊的一生: “马礼逊,道学博士,首位被派往中国的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服务了二十七年,编纂和出版了《华英字典》,创办了在马六甲的华英书院,完成了中文版的圣经,并于生前亲见其完成的译稿出版,和大量派发给中国人。如今他在耶稣里安睡了。他是在1782年1月5日在英国诺森伯兰出生,1807年由伦敦传道会派往中国传教。他在澳门东印度公司任中文翻译员长达二十五年之久,1834年8月1日在广州逝世。从今以后,那在主里面死去的人有福了。这是圣灵说的,他们将在工作之后得到安息,而他们所作之工将由后人延续下去”。

《马礼逊生平简介》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