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浏览并执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 "同意"类别下找到有关所有 cookie 的更多信息。

被归类为 "基本"的 Cookie 保存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 来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以及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只有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这些 cookie 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 cookie,但禁用某些 cookie 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总是激活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陶恕简要生平

虽然有些独来独往,但却是与主亲近之人

陶恕熟知于基督徒,乃是因为他的许多作品。从灵性的传承讲,他出生于弟兄会,走过循道会,成长和服侍在宣道会。 他因从小的成长环境,生性独来独往,反而造就了他常常与上主单独相处的机会。当然这也成为他在圣徒团契之间与家庭生活中的些许障碍。 本篇将记述陶恕作为上主兴起的仆人的整个人生重要节点。他的得胜,他的单纯,他的奥秘派,也有他在家庭婚姻育儿上的软弱。 让我们对他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因一篇简要的生平无法完整概括一个人的一生。 本篇许多资料引用自陶恕的传记

出生与成长

陶恕的祖籍在英国。他的祖父从英国移民到了美国工作生活。祖父母一共生了8个孩子。

祖父虽为伐木工,但却是一位爱看书看报的伐木工,被人称呼为“绅士农夫”。或许陶恕喜欢阅读还有基因遗传呢。祖母则是一位敬虔的长老会信徒,她还用信仰的方式来教导他们的八个孩子。

这八个孩子中,雅各斯奈德陶恕便是陶恕的父亲。在祖父运送木头意外身亡后,雅各斯便料理自己的农场。

雅各斯娶了一位名叫碧露丹丝杰森的女子,二人生了六个孩子。本文的主人公陶恕排行老三,生于1897年4月21日。

陶恕的童年

陶恕成长在家庭的农场中,他从小非常淘气,也很聪明,有着一般的孩子成长的欢乐童年。

他也有着一般的孩子对小动物的怜爱。

有一次,陶恕怜惜一只营养不足的小猪,就用奶瓶喂它吃奶。又有一次,他发现一只畸形的小羊,因生下来有三只耳朵,而被母羊冷落;他动了怜悯的心,把小羊搂在怀里。

虽然这些情感一般的孩子都有,但也确实祝福到陶恕以后的服侍:他爱护弱小,扶助无助。好似我们的上主不折断压伤的芦苇,又不吹灭将残的灯火。

陶恕的父亲教导孩子们,会有强势和暴力,陶恕和兄妹们没有少挨父亲的棍棒。他的身体柔弱多病,并且生性有些胆小。

他也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病体产生自卑,会无故的制造事端来发泄自己压抑的情绪。这些成长经历让陶恕成为一个几乎独来独往的人。

当然我们知道上主使用了这个性情,让陶恕成为一位与主常有亲近的奥秘派,但也让陶恕在家庭生活中有些许障碍。

他也是识局势之人,会去捉弄在比他小的弟妹,但不会去惹比他大的哥姐。甚至延申到了邻居家的孩子。所以邻居们并不喜欢幼年的陶恕。

直到一次陶恕与姐姐爬树唱歌,当他们唱着“ 天堂是否在居所,容得下我这样的小孩子? ”,上主藉一个女人回复说:

如果你要在天堂有一个居所,首先你要改好你的行为!

这句话并非是福音真理,但却好似引火线一般留在了幼年陶恕的心中。

搬家到亚克朗

后家庭因为一次意外的火灾,烧毁了几乎所有。陶恕的父亲因此有一些不堪打击,1907秋,患上了神经衰弱并抑郁,在医院治疗。

如此,因哥哥已经外出打工,农场的事务开始由年仅10岁的陶恕打理。苦难磨练人,让陶恕早早开始当家,他已不再是那位淘气的陶恕。

陶恕没有受到许多的教育,大约是如今的初中水平。所以,陶恕之后能够成为一位文字工作者,不仅是因为他有此恩赐,还有他的努力自学,大量阅读。

陶恕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于他的外祖母。陶恕的外祖母和祖母是完全不同的人,外祖母常常以算命来做人生的选择,而祖母则是常常对后裔谈到上主之恩与祂的拯救。他没有被外祖母影响也算是特别的保守。

父亲病体初愈,但他还无法实际参与农场工作,又收到儿子杰尼从亚克朗来的信件,认为在那里可以讨个生活。陶恕与姐姐也有心前往,便举家搬到了亚克朗。

亚克朗的生活

1912年,陶恕15岁,他们到了亚克朗。

陶恕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列车上当小贩,卖一些零食报纸之类的。这给陶恕带来了一些学习机会,他常常阅读报刊书籍。

后来陶恕和父亲、姐姐都在亚克朗的橡胶公司找到工作。他的工作非常单调,但却给了他大把的时间可以学习:

陶恕在夜班工作时,由于工作单调,他经常摊开一本诗集,然后一面工作,一面背诵诗集。透过这样的学习诗集,使陶恕日后写作时,所用的词藻常赋有诗意,并且所抒写的句子常是非常优美的和典雅的。

实际上,上主已经在训练他。

至此,他们一家也开始去到礼拜堂聚会。那是陶恕第一次去到礼拜堂,一个循道会的教堂。

初遇与蒙恩

祖母曾在陶恕心中撒下种子,这种子也慢慢到了发芽之时。

陶恕17岁时,他与亚克朗的邻居荷尔曼先生常有来往,荷氏为基督徒,却尚未和陶恕提及基督。

终有一日,荷氏与陶恕提及了重生之事,陶恕诚实回复:

我还没有得救,我很高兴你和我谈及这问题,我会严肃思考这问题。

1915年的一个下午,陶恕碰上了露天的布道会。他听到这次讲员的分享,在他心里如同火烧一般。到家之后,他上到阁楼,内心挣扎,与上主摔跤。

我们并未能仔细知道这次摔跤的过程,但自陶恕从阁楼而下,他已然是新造之人。

生命之改变

自此,他的生命开始有了戏剧化的改变。他不再愤世嫉俗,不再与人争吵,却开始学习体贴别人。

那时,陶恕非常渴慕与上主亲近。因为家中生活拮据,将一些房间出租于租客,加上一家八口人,实在没有安静之处可以祈祷和阅读圣言。但主不会连这安静的方寸之地都不预备。

他发现在地窖的火炉背后,有一废置的空隙角落,他就把那里打扫干净,每天有数小时躲在那里,单独与上主有面对面的交通,同时他也读圣言和默想。

如此,那一方角落便是陶恕的至圣所

生命之成长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陶恕幼时便是野马的性格,但却又趋于懦弱,到了少年之时,总是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所以:

陶怒和一个少年朋友,用木头制造一个筏子,想乘筏子沿河南下,前往密西西比州,甚至远至新奥尔良州。这种行径纯粹是少年人的梦幻。他们两人好几晚建造木筏、策划行程,整件事陶恕都瞒着他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不会批准这种高度危险的鲁莽行为。过了几星期,筏子终于造好;在一个夜里,陶恕偷偷地溜出房间,与其少年朋友会合,两人合力把衣服、地图、食品等必需品搬上筏子。陶恕就这样地丢下家庭和工作,一心要去闯世界。 当筏子越漂向下流时,水流越湍急,陶恕和他朋友花尽力气,仍然无法操纵筏子,末了筏子撞上了岩石,散开成一块块木头。两人幸亏保住了性命,但筏子上装载的东西尽都散失。他们两人徒步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才筋疲力尽地回到亚克朗。

他忘记了自己的老母亲还在家巴望着儿子回家,却失去了儿子的音信!

他回来后还选择了逃避,没有去直面自己的母亲,直到有一天被自己的哥哥无意遇见,他哥哥杰尼质问他:

陶恕阿!你知不知道母亲日夜为你担忧,思念你到生病,你这些日子到底在什么地方?

陶恕总算回家了,那段逃避流浪之日,是一生中最辛苦和最羞愧的日子。

由此,他又开始有些更新和改变。不再如以往的莽撞,放弃了对物质的追求,放下了自己的梦想。对主的忠心却与日俱增。

也因为陶恕生命更新,当他将好消息将给家人听的时候,一家人便陆续得救。

兄弟姐妹就一同在街头上传好消息,又在家里召开祈祷会。陶恕本着自己的一股热诚,挨家挨户去扣门,邀请人到他家里聚会。

与艾达结婚

陶恕蒙了恩惠后,便在亚克朗的弟兄会受洗。但1908年左右的弟兄会正是处于严重的分裂之中,无论是开放弟兄会(早期的领袖为乔治慕勒),闭关弟兄会(早期的领袖为达秘),都有长久的争论和分离。对于初初跟随的陶恕,感到苦恼与沮丧。

那时有一个循道会的教堂在陶恕的家附近,他便得空去那边偶尔礼拜。在一次聚会中,他认识了艾达西西莉亚鲍兹,一位愿意加入循道会的墓道者。

艾达的母亲非常敬虔,她多年来一直向求艾达能够嫁给一位传道之人。艾达的母亲初识陶恕之时,并未嫌弃其学历低,反而愿意将许多的灵性书刊给陶恕。

1916年,艾达的母亲与来访的陶恕一起跪下,祈求圣灵之充满,主之灵真的充满了陶恕。

陶恕与艾达在1918年4月16日在循道会的教堂结婚。他的岳母对陶恕的帮助非常大,使得陶恕灵性上不断的成熟和成长。

而艾达则长久的打理这个小家庭。

服侍的光阴

刚刚结婚时,陶恕仍然去橡胶厂上班以维持家庭基本的生活开支。而艾达则是极为传统的女子,即使陶恕一辈子做橡胶厂的工人,只要家中有主,也十分愿意。

但上主之安排,绝非只是让陶恕做一辈子的橡胶厂工人。

事情是这样,陶恕的姐姐与一位热心的基督徒结婚。他们两对夫妻就在维多尼亚州的喜乐山挨家叩门宣传福音,有很大的效果。艾达更是见证说:

陶恕信主没有多久又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是完全地依靠上主的大能。

陶恕开始有心服侍,主也为他奇妙的免除兵役。又因为陶恕到处布道,不容纳于循道会。陶恕因常常遇到宣传福音的宣道会会友,最后便去了宣道会。

宣道会在彼时正是发展迅速,需要许多的工人。在亚克朗地区,同工们都看到了陶恕,是可以被造就为可用器皿的。最后破格成为宣道会的牧师(没有因学历问题而否决,因看到陶恕的热心和追求)。

正式的按立仪式是在1920年8月20日。在此之后,陶恕退到内室,有一次长久的祈祷。笔者这里摘录一段作为彼此的勉励:

我的神啊,我不再花费时间,历数我的软弱或不配的地方。责任不在我身上,是在祢身上。祢曾说过,我知道你,我呼召你,我洁净你。祢又说过,凡我所吩咐你去的地方,你要去,凡我所吩咐你的话,你要直说。我是谁?怎敢质疑祢至高无上的权柄?做出决定的不是我,乃是祢。所以主阿!就照祢的旨意行吧,不要照我的意思。

此后,陶恕长久在宣道会服侍,也换过一些堂会。陶恕注重讲台的信息分享、灵性书籍的阅读、古老诗歌的颂唱、圣言的解释查考、内室之通透祈祷,也仍然注重福传的工作。(笔者略过了许多陶恕宣道会服侍的记录

特别与文字有关之事,是他特别在意的。因上主在带领他进入到最终的深耕服侍领域。(注:之前书写宣信生平时,便记录宣道会本身就是有极强的文字工作传统

深耕于文字

文字工作是陶恕蒙召的重中之重,从他之前的人生便可看到上主预备。这里笔者愿意罗列一些陶恕必读书目:

  • 《wingspread》,《展翅》,宣信的传记,笔者未找到有中文译本。若读者有,可留言。
  • 《Let my people go》,《让我们的百姓去》,宣道会来华宣教士翟辅民的传记,未有中文译本。
  • The Pursuit of God,《寻求神》,陶恕成名之作,他在火车上24小时便写成草稿。有中文译本。
  • The Divine Conquest,《超然的经历》,有中文译本。
  • The Knowledge of the Holy,《认识至圣者》,有两个中文译本,国内有出版可直接购买。

陶恕对诗歌的选择上则偏于古老诗歌,特别还编撰一本奥秘派诗歌集。他也曾言及现代诗歌比起古老诗歌,灵性的分量过于轻飘,人若要进深认识上主,则必要吟唱古老圣诗,以长久咀嚼和被圣灵所感。

陶恕也极为注重对圣徒传记的阅读。因为在他的认知中,除了圣言,最能激起圣徒爱主之心的,便是以往热爱上主之人的人生经历。这也是他书写宣道会一些人传记的原因。

陶恕在文字上为上主所用,原因可能有以下:

  • 他的每本书都是其长久祈祷的结果。
  • 他长久的沉浸在圣言之中拒绝默想。
  • 他也是愿意博览群书长久操练文笔。

关于陶恕的婚姻

陶恕于1959年5月12日离世,他66岁,艾达64岁。

艾达乃是明言她在这个婚姻中并不快乐。或许是因为陶恕生性孤僻,也或许陶恕长久与上主祈祷亲近却冷漠了妻子,也或许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包括在养育孩子的事上也几乎是艾达负责。笔者这里只是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让我们知道任何的人都会有他的软弱。

不过显然的,陶恕乃是上主在20世纪兴起的先知,造就了许多的人。虽在家庭生活这块有所缺欠,其心志仍值得我们效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