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浏览并执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 "同意"类别下找到有关所有 cookie 的更多信息。

被归类为 "基本"的 Cookie 保存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 来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以及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只有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这些 cookie 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 cookie,但禁用某些 cookie 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总是激活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翻译不仅是个良心活,更是一个技术活

翻译的技术层面

最近一直在读《马丁路德桌边谈》,这次想聊聊我读的这个汉语译本。

这个汉语译本2013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查阅了书本的译后记,是为2008年,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所主持的一个丛书出版工作,《桌边谈》其实早已经由他的研究生集体翻译,然后丛书的出版人与朱教授商量之后决定出版路德的书。

翻译的起因是在于朱孝远教授讲授《欧洲宗教改革》课程,同学们因为看到《桌边谈》此书的编排非常类似中国的《论语》,有语录体味道,引起大家兴趣。最后是在他的倡导之下集体翻译的,大约历时半年完成

我这里就不罗列这些译者了,他们的身份就是对欧洲宗教改革有兴趣的北大研究生(从译后记看约16人)。而且我也佩服他们翻译的动力,很多学生可能未必有相信路德所信的,愿意翻译或许纯粹就是一个兴趣,所以我不质疑他们良心层面之事。

所以接下来就要谈谈技术层面,翻译的技术层面基本要包括几个点:源语言、目标语言、与要译的内容相关的源语言技能、与要译的内容相关的目标语言技能、其他大环境的基本知识。下面会从这些点来聊聊其中的某些翻译(聊这些内容,不是为了说自己如何如何,而是在读翻译作品时,自己有一些反思,规避以后自己可能犯的同类错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源语言

根据前言,源本为1911年出版的英文版。具体为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Hazlitt, The Table Talk of Martin Luther,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11.

二、目标语言

我相信北大研究生的中文能力应该还是毋庸置疑的,至少2008年左右的研究生质量应该比现在要高出一些。不过本书里面会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常常是因为其他的因素引起的。

三、与书本相关的源语言技能

翻译路德的书,至少对路德的生平、神学观点要有基本的了解,路的神学中的许多常用概念要有深入的了解,类似施恩具的等。这会帮助理解《桌面谈》中一些路德的观点。英语神学语汇也是一块非常大的内容,如果源本理解错误,译本一定麻烦了。

一般的辞典是无法用作工具书的,需要备一本神学辞典和历史辞典。

四、与书本相关的目标语言技能

这块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汉语神学基本的语汇语素,最好能够对接华人特有的信徒语言。不过要看此书的受众。如果作为历史或哲理丛书,可采用一些一般人常用的语汇,但要衡量是否能够对应表达路德的意思。

其实,翻译路德的作品,一般的词汇很难表达出路德的意思,还是要往汉语神学语汇方向靠拢。显然此书的译者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书中许多的错误许多是在此点。

五、其他大环境的基本知识

这里就涉及到了当时欧陆的整个环境、德国的环境和他们交错复杂的关系。意味着译者需要对这段历史有熟悉,不仅仅是百科全书式的基本知识,要有一些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六、一些翻译欠妥的例子

6.1 对于“meditate thereon”这个短语的翻译(第四则

源本与译文:

We ought not to criticize, explain, or judge the Scriptures by our mere reason, but diligently, with prayer, meditate thereon, and seek their meaning.

我们不应该以我们微薄的理智去批评、解释或判断《圣经》,而应该经常祈祷,冥想,探寻它的含义。

在这个汉语译本中,把它翻译为“冥想”是一个常识性的误译,与此篇讨论的第三点有关。因为译者缺乏基本的神学词汇知识。“meditate”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基本翻译为“冥想”,罗马汉语神学语境翻译为“默观”,新教汉语神学语境常翻译为“默想”,意义极为不同,操作也是天南地北。在路德的语境中,肯定不是“冥想”这个意思,他曾经在修道院做的类似的事情,他是极力反对的。这里的“meditate thereon”应该翻译为“思想”或“默想”,至于是thereon还是therein并非重要,表达的意思是要进入经文文本之中。在英文圣经译本中,有许多这样的译本,可以参看约书亚记1:8节的各英文翻译。

所以这段文本这样翻译可能更好

我们不应仅凭理性去批评、解释或评判《圣经》,而应不住祷告,昼夜思想,以不断探寻其意义。

6.2 对于名字的翻译,Basil ─ 巴吉尔(第五则

源本与译文:

Yet the glosses of the primitive fathers are against this text: for Bernard, Basil, Jerome, and others, have written to far other purpose.

但早期教父的注释都反对这句话,比如贝尔纳、巴吉尔、哲罗姆和其他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教义。

Basil”,是指著名的加帕多家三位教父之一。中译一般为“巴西尔”或“巴西流”。阅读此书的读者,若没有比较基础的中英文历史神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可能都不知道路德讲的是谁。其他两个教父的名字则在不同的中文作品中出现过,还可以有迹可循。虽然一般阅读书籍的人很少会那么较真的去查里面人物的资料,不过作为译者,要尽量保证准确性的同时,照顾目标人群的常用语汇。这是与第四点相关的。

6.3 还是神学用语翻译:“the life eternal” ─ “永恒的生活”(第九则

源本与译文:

The Holy Scriptures surpass in efficaciousness all the arts and all the sciences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jurists; these, though good and necessary to life here below, are vain and of no effect as to what concerns the life eternal.

《圣经》胜过一切哲学家和法律家的学问,它们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有用,但却无法关注永恒的生活。

这句话的翻译,意译了“all the arts and all the sciences”为“学问”,发挥的有些自由了,但这不是我列在此的主要原因。包括“jurists”一次,翻译为“法学家”更好,中文里面好像没有“法律家”这个词。不过这些翻译大致还是让人能够明白基本的意思。也漏掉了“efficaciousness”这个词。

the life eternal”是常出现在英文译本的圣经中,中文语境常翻译为“永生”。其实这句话把“life here below” 和 “the life eternal” 对应起来了。应该翻译为“此世”与“永生”更好。“永恒的生活”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读了一头雾水。

所以这段文本这样翻译更好:

圣经在果效上胜过了哲学家和法学家的一切学问,尽管这些对此世有益且必要,但于永生而言则徒劳无益。

6.4 严重误译:dungeons ─ 地狱(第11则)

源本与译文:

But that our faith may be exercised and confirmed, our heavenly Father suffers us to be cast into dungeons, or plunged in water.

但为了锻炼并坚固我们的信仰,天上的父让我们下入地狱,或进入水牢。

起初,我都到这段译文实在太惊讶了。我在想,难道路德还支持炼狱吗?!不可能!后来一想,这个“地狱”的翻译肯定有问题。当翻开源本时就明白了。

dungeon”这个词一般的辞典解释为“地牢”,而在圣经中,一般翻译为“监牢”,绝没有“地狱”的意思。译者可能简单的做了一个在翻译上挺犯忌的延伸,引申为“地狱”之意。但在此处绝没有这种必要和可能。

后面的“water”一词,被翻译为“水牢”就有些不知所以然了。一般熟悉圣经者,知道新约中有一个孩子常经火,从小犯了癫痫。也是后来常用来喻指信徒会受的苦和熬炼。

然后呢,“faith”一词一般汉语神学语境中常被翻译为“信心”,一般不大翻译为常规含义“信仰”。

所以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句子,更好的翻译可能是:

然而我们的信心要被试炼并坚固,天父让我们遭受牢狱之灾或水火之炼。

七、结束

还有许多例子我就不一一写在这里了。总意来说就是:翻译是个良心活,也是个技术活,技术需要学习并在练习中长进,良心则是要诚实,不要故意夹带私货。把原作者的意思尽自己所能的讲清楚就好。

经上记着说:翻出来就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