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4:27-37 | 虚拟语气的两个动作,作为永远的食物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话题的切换可谓是天衣无缝。从女子要水,谈及活水,又谈到女子的心中苦水,然后苦水变甜,结果学生们不理解的拿来肉身食物,老师谈及心灵的食物,又是以苦女子的实际案例告诉他们什么叫举目,什么叫查看,要知道永恒里的食物是什么。最后还给他们打气打预防针,虽然你们是去收割,但是还是会遇到困难,遇到困苦,流泪流汗,但要知道你们到底是要什么。

约翰福音4:27-30主要记录了那苦女子的回应,从希腊文的角度,还是非常值得去思考的。

首先,27的文本给我们有看到当时木匠老师所做的事多么突破犹太人的传统认知。

27Καὶ ἐπὶ τούτῳ ἦλθαν οἱ μαθηταὶ αὐτοῦ,  καὶ  ἐθαύμαζον ὅτι μετὰ γυναικὸς ἐλάλει·  οὐδεὶς μέντοι εἶπεν·  Τί ζητεῖς;  ἢ τί λαλεῖς μετ’ αὐτῆς;

ἐθαύμαζον惊奇。徒弟们对回来后看到的场景感到惊奇,为什么呢?后面有记载。

μετὰ γυναικὸς ἐλάλει与一个女人说话。原来徒弟们惊奇的是老师和女人说话。

μέντοι但。虽然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但是还是不敢去问老师具体的情况。

这段文本简单的记录了徒弟们那是的心里活动。最后文本诚实的记录了他们的困惑,有两个:

1. Τί ζητεῖς; — 你在找什么?徒弟们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一定在找什么东西,才和这个女子说话的。老师真的是在找,在找人。

2. τί λαλεῖς μετ’ αὐτῆς; — 你为什么和她在一起?徒弟们的第二个问题是即使老师你要找东西,也没必要和这个女子说那么多的话吧。你和她没有那么亲。但是老师却是和女子在一起。

所以,其实老师的谈话目的还不只是要苦女子能够得安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抓紧机会教导跟着他的这些学生。因为在第四本福音书的这里,学生们已经跟着老师很多年了!但是好似心窍还是不开,爱心还是没有建立起来。

他们心中的两个疑问,恰恰真的是老师在整件事件中的两个行动。一是在找人,他找到了苦女子;二是和人在一起,他真的与苦女子在一起聊天。但老师寻找的,不仅仅是在一起聊天,更是在一起行走。

再者,聚光灯一转,焦点又赚到了苦女子身上。但是显然她已经有了心灵的某种医治和释放。

28-29ἀφῆκεν οὖν τὴν ὑδρίαν αὐτῆς ἡ γυνὴ καὶ ἀπῆλθεν εἰς τὴν πόλιν καὶ λέγει τοῖς ἀνθρώποις· Δεῦτε ἴδετε ἄνθρωπον ὃς εἶπέ μοι πάντα ὅσα ἐποίησα·  μήτι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χριστός;

ἀφῆκεν οὖν τὴν ὑδρίαν αὐτῆς她丢了自己的水瓶(水罐)。那可是她赖以生存的东西啊。这种丢掉,其实并非是必须的。她完全可以带着水瓶去做接下来的事情。但是她丢了!这其实非常不容易。

ἀπῆλθεν进去。进去哪里?后文记载到了进到她生活的城市。这座城市里应该给她的多是痛苦和忧伤,或许她想搬家都不一定。但如今她进去了!

λέγει说。不仅进去了,还说话。说什么呢?说:有一个人。这人是谁?

ἴδετε来看!之前我们谈过老师的三个连续的命令语气的用词。这里,女子用了一个命令语气的词汇:来看!她的这份语气,不仅在于老师和她聊天中带来的医治,更是在她心里有一个隐约的想法和认知。就是我们在(26)中所说的那句话:我就是!和你说话的!(25)中女子有个疑问或者是困惑,或者是心中隐约的感受,这人莫非是弥赛亚?如今,她的认知更提升了一步,她对城里的人说:来看!这份命令带着期盼、带着惊奇、带着对城里人的请求,是一份十分复杂的情绪表达。对她来说,挑战更大的是:城里的人知道她以前的事情(εἶπέ μοι πάντα ὅσα ἐποίησα,说出了我所做的一切),如今她好似有些不受困扰,愿意以命令语气来表达心中所想的。

μήτι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χριστός;μήτι (难道,除非)这个词往往强调的提问者的疑问,常常是带有怀疑的意思。言下之意,(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χριστός; 这就是基督?)困惑点还是在于老师的自我身份表明。老师会继续的对苦女子有引导。

现在,焦点又转回了学生们身上。学生们把吃的东西带回来了。老师接着就以此为话题开始了一次情景教学。关于食物的话题。

老师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Ἐγὼ βρῶσιν ἔχω φαγεῖν ἣν ὑμεῖς οὐκ οἴδατε。这句话一说,学生们或许会感到惊奇、或者愤慨。因为他们就是大老远去买东西给老师吃啊,如果老师吃独食,那叫什么事情。文本记录了他们的第一种想法:难道有人给他带了东西吃?(Μή τις ἤνεγκεν αὐτῷ φαγεῖν;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因为那会老师就和苦女子在一起。但是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不是女子给老师食物,而是老师要给女子活水

接着继续说食物的话题,他说:我的食物是Ἐμὸν βρῶμά ἐστιν ἵνα ποιήσω τὸ θέλημα τοῦ πέμψαντός με καὶ τελειώσω αὐτοῦ τὸ ἔργον. )是什么呢? ἵνα 这个词是目的从句的指示词,常常翻译为为了,从句中的东西一般都使用虚拟语气,意思乃是还没有成就之事,作为目的和理想而存在的。这里老师说了两件事情:

1. ποιήσω 做(虚拟语气)。做什么呢?τὸ θέλημα τοῦ πέμψαντός με (差遣我那位的旨意),原来如此,老师是以行那位的旨意为食物,这个食物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那位的旨意乃是无限的,无穷的,不可限量的。为此,老师实际在告诉学生们,实际上他压根不缺乏食物,显然这里的食物是指心灵中的饥渴。正是对应了老师与苦女子的谈话的核心问题,一个是要水,他准备给水;一群是要给他食物,他准备给他们真正的食物。

2. τελειώσω 完成(虚拟语气)。完成什么呢?αὐτοῦ τὸ ἔργον (他的工作),这里的他就是指天上的父亲。这个短句实际是上面短句的平行句,因为行那位的旨意,自然就要去完成那位的工作。

接着,老师开始解释了什么叫做 行那位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

ἐπάρατε τοὺς ὀφθαλμοὺς ὑμῶν καὶ θεάσασθε τὰς χώρας ὅτι λευκαί εἰσιν πρὸς θερισμόν·

在这段话语中,老师又用了两个命令语气的动词。这里,这个东西更多的就是强调命令,少有请求之一。

1. ἐπάρατε 抬起。我们汉语翻译为。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要抬起眼睛。

2. θεάσασθε 观察。好好的观察田地。

这里,老师是对学生们说话。作为学生应当能够听。要去做这两件事情:举目查看。注意,其实老师在苦女子的事上给学生们有一个实际的榜样,让他们能够非常具体的能够学习:什么叫举目,什么叫查看。老师看的到,老师能明察,老师看到那一棵庄稼白了,老师也去收割了,老师心中很欢喜,心中很饱足。

最后,老师又讲了一段话,是给学生们打气的。主要的焦点是在于流汗与流泪的问题。

还是从食物谈起,因为之前就是再聊食物的问题。食物就是五谷,但老师需要提升学生们对食物的理解,虽然之前已经解释了真正的食物是完成那位的工作。现在具体在解释:

原来这五谷,是存到永远的生命里去的,是作为那生命的粮食。并且老师这里说:撒种的和收割的都会因为有粮食的收成而欢乐,这欢乐就是心中的饱足和永恒的工价。(36. ὁ θερίζων μισθὸν λαμβάνει καὶ συνάγει καρπὸν εἰ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 ἵνα ὁ σπείρων ὁμοῦ χαίρῃ καὶ ὁ θερίζων. ἵνα 这个词是目的从句的连词,翻译为为了。所以无论是收割者(ὁ θερίζων)的收割的工价的给予(μισθὸν λαμβάνει),还是收割的果实存到永远(συνάγει καρπὸν εἰ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都是为了(ἵνα)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ὁ σπείρων ὁμοῦ χαίρῃ καὶ ὁ θερίζων)。

哇,老师再一次提升学生们。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工价和果实,更是为了所有参与那位工作的,一同(ὁμοῦ)快乐。那是一种欢乐的相聚,好像喜宴一般。那是天上的父亲一定是快乐的。

3738又把什么叫完成那位的工作更加处境话的解释了一遍。我们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撒种者的角色还是收割者的角色的(Ἄλλος ἐστὶν ὁ σπείρων καὶ ἄλλος ὁ θερίζων),在当时的处境中,学生们其实是收割者,因为种子是前面的圣贤撒下去的,包括这颗苦女子心中的种子。

最后老师在38中,给了一个很隐晦的,悖论式的结论,就是接下来学生们会走的路。

他说:他差遣这些学生出去,不是去劳苦,只是去收割别人的劳苦,是进入别人的劳苦中(καὶ ὑμεῖς εἰς τὸν κόπον αὐτῶν εἰσεληλύθατε)。这是相当双关的一句话,意思是进到别人的完成的劳苦可能是收割,但是这收割本身也是一种劳苦。

所以,无论是流泪的,是欢乐的,都是在完成那位的工作。是流泪中有盼望,欢乐中有流泪,是极为悖论式的灵性生活。

其实我们读到这里,我们发现整个对话的三方:老师、苦女子、学生们。聊的核心话题是:水、食物、工作。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话题的切换可谓是天衣无缝。从女子要水,谈及活水,又谈到女子的心中苦水,然后苦水变甜,结果学生们不理解的拿来肉身食物,老师谈及心灵的食物,又是以苦女子的实际案例告诉他们什么叫举目,什么叫查看,要知道永恒里的食物是什么。最后还给他们打气打预防针,虽然你们是去收割,但是还是会遇到困难,遇到困苦,流泪流汗,但要知道你们到底是要什么。

约翰福音4:16-26 | 命令语气的作用

今天又读了一段希腊文,文本在约翰福音4:16-26。我们之前谈及了那位苦命的女人慢慢的愿意与木匠老师面对面,她是带着某种活水的期待,好似心灵慢慢得滋养,也愿意慢慢敞开心灵。

今天又读了一段希腊文,文本在约翰福音4:16-26。我们之前谈及了那位苦命的女人慢慢的愿意与木匠老师面对面,她是带着某种活水的期待,好似心灵慢慢得滋养,也愿意慢慢敞开心灵。

结果,老师马上对她说了一句话,是命令语气的一句话:

(16)Λέγει αὐτῇ·  Ὕπαγε φώνησον τὸν ἄνδρα σου καὶ ἐλθὲ ἐνθάδε.  

1. 红色的词:回去!

2. 绿色的词:去叫!

3. 橙色的词:回来!

所以,如果将语气翻译出来,这句话就应该翻译为:

对她说:“你回去!叫你的丈夫!回来这里!”

真的是一键三连啊。老师非常能抓住教导的机会,命令的机会。这个场景中的苦女人,心头是一震的,心里有所逃避,她在想这究竟是谁?

但希腊文中的命令语气,也可以用作邀请和恳求。就像老师教我们怎么和父亲祈祷的那段话,那是一段命令语气的话,但我们把这些话翻译为恳求形式。

所以这一键三连里,透露了许许多多老师的用意。他多么希望这苦女子愿意面对核心的心灵问题,也能够听得出老师的某种期待。是命令!是带着恳求与期待的命令,这是老师的虚己。

这女子马上有些逃避,然后转换话题,并且认为老师是先知,因为知道了她内心无人知道的事情。接着将话题转移到了礼拜上。

老师在这里又有一个命令的话语:

(21)λέγει αὐτῇ ὁ Ἰησοῦς· Πίστευέ μοι,  γύναι,  ὅτι ἔρχεται ὥρα ὅτε οὔτε ἐν τῷ ὄρει τούτῳ οὔτε ἐν Ἱεροσολύμοις προσκυνήσετε τῷ πατρί.  

红色的词:你要相信!

相信谁?后的 μοι。就是“我”。这话就是:你要相信我!

并且明确否定了她对于礼拜的理解,不是在哪块地、哪座山的问题。是要在更为广阔的地方来操作,这地方就是人心,一颗被圣灵生出,在真理中的心灵里来操作。

此处我们的汉语可能翻译没有到位,但不能说是错误。

到了后面,老师又说了一句:

(23)ἀλλὰ ἔρχεται ὥρα καὶ νῦν ἐστιν,  ὅτε οἱ ἀληθινοὶ προσκυνηταὶ προσκυνήσουσιν τῷ πατρὶ ἐν πνεύματι καὶ ἀληθείᾳ,  καὶ γὰρ ὁ πατὴρ τοιούτους ζητεῖ τοὺς προσκυνοῦντας αὐτόν·  

枚红色词:寻找。也就是我们的老师明确表达,天上的父亲在做一件事,好似寻找一个空空的瓶子,来将圣灵与真理放进去。这是极为虚己和谦卑的话。

直到有一次我们的老师说:只要有两个或者三个人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他就会在那里。在那里到底是做什么?那句话的本身并没有做价值判断,显然如果根据整本圣经,他是在寻找,寻找这里和苦女子说的那段话里面的那些“真正的敬拜者”(οἱ ἀληθινοὶ προσκυνηταὶ)。

继续聊着,就聊到了弥赛亚的话题。这正是老师所要的结果。最后他以一句话,一句极为挑战女子的话作为阶段性的结束:

(26)λέγει αὐτῇ ὁ Ἰησοῦς·  Ἐγώ εἰμι,  ὁ λαλῶν σοι. 

红色的句子:我就是(弥赛亚),就是和你说话的人!

至此为止,一键三连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所谓的命令,其带着温柔,带着期待,甚至带着恳求,是一份爱在那里的,不是冷冰冰的。

好似以赛亚的命令责备,又似耶利米的忧伤恳求,还带着何西阿的温柔等候。

耶利米书 1:11-12——双关及其他

《耶利米书》1:11-12 包含了两个异象中的第一个,是耶利米的呼召叙事结尾。第二个异象(一口沸腾的锅在北方,锅口朝南)的意义相当明确。另一方面,第一个异象–杏树上的一根杖–的含义并不明确,翻译起来也并不顺畅。

本文译自: Jeremiah 1:11-12 – A Pun and Beyond – Bite-Sized Exegesis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耶利米,你看见什么?”我说:“我看见一根杏树枝[šāqēd̠]。” (耶 1:11)
耶和华对我说:“你看得不错;因为我留意[šōqēd̠]保守我的话,使得成就。” (耶 1:12)
耶利米书 1:11-12

《耶利米书》1:11-12 包含了两个异象中的第一个,是耶利米的呼召叙事结尾。第二个异象(一口沸腾的锅在北方,锅口朝南)的意义相当明确。另一方面,第一个异象–杏树上的一根杖–的含义并不明确,翻译起来也并不顺畅。

实际上,这一异象及其应用在希伯来语中是一个双关语。耶利米看到一根杖或šāqēd̠(杏树/木)的嫩枝,耶和华说:”我šōqēd̠[留意]”。根据 šāqēd̠中 qamets(长元音 “a”)发音的长短,这两个词听起来会非常相似,甚至接近于同音字或几乎是同音字。 在这种情况下(双关语的存在被翻译所掩盖,将两个看似互不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很多时候,注释书会停留在对双关语的观察上。

但这只是双关吗?异象和信息之间是否有其他层面的联系?我们来仔细观察异象中的场景。在第 11 节中,我翻译为”杖”的词是 maqqēl,既可以指杖,也可以指棒或枝条。maqqēl是一种工具,既可以用来放牧,也可以用来帮助骑马者(开关)。在《旧约》中,还有一个杖或竿与杏仁紧密相连的例子:在《民数记》第 17 章中,亚伦的杖发芽开花,结出了杏仁(šāqēd̠)。在民数记的故事中,”杖”不是maqqēl,而是另一个希伯来词–maṭṭēh

尽管它们是不同的词,但maṭṭēh和maqqēl指的是相似的东西:一根棒或杖。耶利米书中只有一次使用maṭṭēh,在48:17,指的是王杖。然而,maṭṭēh在《希伯来圣经》中使用了250多次。另一方面,maqqēl在希伯来圣经中相对罕见。在希伯来圣经中总共使用了 18 次,在耶利米书中使用了两次–一次在 1:11 中,一次在 48:17(又一次)与 maṭṭēh 并列。48:17 中紧密平行的结构支持了这两个词大体上是同义词的结论。

这个点是说,1:11-12 中的双关语的背景可能是关于亚伦的杖发芽的传统。若真是如此,它能为我们理解这段经文有什么帮助?在民数记 17 章中,杏仁杖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表明耶和华拣选亚伦及其家族作为利未支派中的大祭司家族(以回应可拉的背叛)。

在《耶利米书》中,紧挨着这个异象出现之前是耶和华拣选耶利米作为他的代表,并克服了耶利米对这一呼召的抵抗。祂劝勉耶利米不要惧怕,祂会与他同在并刚强他。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个异象,而是将其与耶利米最初的呼召联系起来,那么耶和华似乎是在将他对亚伦的拣选与对耶利米的拣选联系起来。由此引申,会想到可拉的叛乱,这表明耶利米会受到祭司同僚等人的抵制,但耶和华会以对付可拉的方式对付那些反对他的人。

事实上,在第 20 章中,耶利米正是因为预言耶路撒冷将被毁灭而遭到了圣殿的总管巴施户珥的殴打。耶利米的回应是预言巴施户珥和他的家人会遭到毁灭(就像可拉一样,他的全家都被大地吞没了)。当我们根据 1:9-12 阅读第 20 章时,我们可以听到耶和华不仅承诺他将保持警惕,以实现耶利米的第一个预言(他因此而被打),而且还将实现他关于巴施户珥的预言。

因此,《耶利米书》1:11-12 的希伯来文本中有一个双关语,但杏仁杖这个形象的意义不仅仅是双关语。它将耶利米的角色与亚伦的角色相提并论,预言耶利米会遭到与可拉类似的反对,并承诺神会采取与民数记 16 章中可拉叛乱故事中相同的行动来证实和保护耶利米的信息。

约翰福音6章22至33节读经记录

昨日在上课的时候,讲解了这段经文,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感受,记录在这里

一、五饼二鱼之后(约6:22-24)

我们得知道,这段经文的背景是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耶稣有意而为之的(太 14:22)。五饼二鱼本身就是一个大神迹,但这个神迹在许多当事人心中,重要的并不是神迹,乃是跟着耶稣有饭吃(约 6:26)。

根据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以色列人是被罗马人殖民的,所以对于一些困苦的底层百姓来说,吃饭就都为问题。当出现了这么一位能够将五个饼和两条鱼翻无数倍,喂饱这些跟随者的人而言,肯定会跟着他的。因为至少有饭吃。

所以当耶稣离开五饼二鱼的地点后,他们可着急了。找来找去找不到耶稣在哪里。后来终于在海的那边找着了耶稣(约6:25)。

继续阅读“约翰福音6章22至33节读经记录”

对基督徒学原文的一些建议

圣经的原文有三:希伯来文、亚兰文、希腊文。其中亚兰文是极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基督徒学原文,就是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

一、学习原文是好的

基督徒学习原文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学习原文并不是仅仅有一本原文字典就够了,还需要有语法书,背景资料,对应语言的一些特殊用法等资料。最要紧的是长久的练习阅读、背诵、翻译,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原文。

二、学习原文不是必须

并非所有的基督徒都要学习原文才可以灵性长进,有时候我们学习的动机不对,导致学习原文反而招受了许多亏损。我们更不能有一个想法说,只有懂了原文才能够真正明白圣经神的话语,这是有诺斯底倾向的知识为至上的倾向的。神使用一些圣经翻译的器皿,将原文的圣经翻译为我们本民族的语言,就是神自己的工作。为要使全人类得福音的好处。并且,实际的地方性的教会都是建造在一本具体的译本上的,若地方性的教会建立在多个译本的圣经上,容易因为释经和神学教义引起分裂。

三、不能用原文来贬低译本

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懂了一些原文的皮毛,就大谈特谈现在手头的译本如何如何。一般来说,圣经翻译者的专业功底肯定高于一般的原文学习者,并且特别是神已经显明用于建造教会根基的译本,则更具有权威。虽在具体的用词上是有切磋的余地的,但切勿随意表达为译本翻译不对或者有错误,这实际是在拆毁教会的根本。切记切记!

亚当是被造的第一人

今日一同工与我电话提起小组中一些肢体认为亚当不是神造的第一个人,这种说法并不新鲜,但是对小组的弟兄姊妹带来非常大的困扰。为此,笔者愿意有这一篇短短的查经小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继续阅读“亚当是被造的第一人”

加大拉、格拉森或者另有其名?

笔者在查考革迦撒人这个主题的时候,查考到了太8:28及其他一些福音书经文所记载的耶稣在格拉森赶鬼的事件,对于事件的发生地记录有不同的记载。

照着一些历史资料来看,加大拉(Γαδαρηνῶν,英文:Gadarenes)是格拉森(Γερασηνῶν,英文:Gerasenes)的一个很小的地方。据一些资料记载马太作为以色列人较为熟悉以色列的具体地名,甚至一些小的地名也很熟悉,而路加则因为是外邦人不熟悉犹太地名,所以以大的区域格拉森来描述整个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这并没有矛盾。笔者此篇想要从新约经文鉴别与圣经地理兼同一些考古历史资料来分析此地点具体的名称到底为何?各种选项的概率又有多少。

在USB 4th中,校勘栏包含了关于这个字在不同抄本中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关注对此事记录的相关经文,且从原文的角度来做一个梳理。

笔者这里将希腊文Γεργεσηνῶν音译为格给森

继续阅读“加大拉、格拉森或者另有其名?”

《申命记》民族之革迦撒人

[申 7:1] “耶和华你 神领你进入要得为业之地,从你面前赶出许多国民,就是赫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国的民,都比你强大。

革迦撒人,英文Girgashites。是迦南的后裔所形成的支派或民族(创 10:15-16),同样也承受了来自挪亚对含的咒诅。 继续阅读“《申命记》民族之革迦撒人”

《申命记》种族之赫人

[申 7:1] “耶和华你 神领你进入要得为业之地,从你面前赶出许多国民,就是赫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国的民,都比你强大。

“赫人”,在圣经中出现多次,笔者统计了,连同迦南的次子“赫”在内,一共58次。这58次都在旧约圣经中,新约未提到赫人。 继续阅读“《申命记》种族之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