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想圣言?

昼夜思想耶和华的人是有福的

今日读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其中一则(第一章5则),是谈及他对历史上各种圣言理解的一些意见,觉得蛮受益处。然后对此话题也曾经有过一些思考,把过程记在这里。

上主是明确要求我们要圣言的,这是一个人能够好好在地上敬畏他生活的根基。当我读老马的这一篇时,我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的词语,是和有关系的。分别为:臆想、默想、渴想、思想

臆想

当我们不是以祂的话为基础,天马行空去想许多事物,甚至最后笔录成书,实无益处。老马谈到那时他的许多对手,都是以传统的解读、自身的经历去注解圣言,都不是老马的对手。而他则基于“唯独圣言”,开始处理许多的问题。

他说:

我之所以能够驳倒对手,使他们哑口无言,就在于我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们从来不试图去理解圣言,他们疏忽沉寂。他们说话,写作,教授,都只依靠他们散漫的想象。

老马还特别谈到一位意大利的方济各会会长:伯纳文都拉。在修院的日子里,老马可以说是在他的作品上下了许多功夫,但是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他也读过伪丢尼修的《神秘神学》,认为那完全是无稽之谈。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马丁路德对《神秘神学》这书的看法。他其实是要强调,这些以主观经验构建起来的系统,并选择性的用一些圣言节作为支持,是不稳固不靠谱的。

所以,不要天马行空的去想圣言。也不要用主观经验建构神学系统,并选择性的用祂的话予以支持。

继续阅读“我们应该如何想圣言?”

翻译者不应该单独工作

独居翻译?

今天读马丁路德的《桌边谈话录》(The Table Talk of Martin Luther),谈到耶柔米的翻译工作时,他的这句话在我眼前一亮:翻译者不应该单独工作

当谈到翻译工作时,或从不同语言族群彼此认识的角度,或从知识传播的角度,都极为重要。

当巴别塔之后,人类开始出现方言,变乱语言是上主对人类悖逆的一个拦阻方式,而且马上奏效。

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不同族群之间的语言不断细化。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地区,差不多10公里为一个粗略的方言改变线,每过十公里,语言就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变化,虽然听得懂。

而翻译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找到精准译达的语素。这种精准度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来,而是一定要认知目标语言的文化并尝试目标族群生活才有可能明白。

继续阅读“翻译者不应该单独工作”

操练敬虔:抱恙患疾

近期抱恙,不知是染了风寒还是新冠阳了。总之又是一段抱恙岁月。期间需忍耐作工,浑身发冷,还好一切都平安。

但写这篇,是想总结一下圣经中,还有教会历史上,在面对疾病这件事,应该有的敬虔训练。

约伯的忍耐

约伯所遇的挑战中,其中一件就是全身毒疮,从头顶到脚掌。新约中,将约伯的持守,表达为约伯的忍耐,而疾病中的忍耐是其中之一。

继续阅读“操练敬虔:抱恙患疾”

操练敬虔:训练良心

如何藉圣灵训练良心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 (罗 9:1)

一位初蒙恩之新造的人,一切对他都是那么新鲜,那么自由,由此开始他新的征程。

记得一位姊妹曾经说过:

真的是新造之人,我得重新学习怎么走路,怎么说话,怎么吃饭,怎么睡觉…一切都是新的。

她的意思乃是指自己的身份变了,就需要重新学习天国子民的生活样式。这是非常形像的表达。

当新人开始在基督里成长,最重要的乃是心灵的成熟和增长,圣言在多处提及这类,这里引一处: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 (提前 1:5)

此篇分享的就是良心功用的恢复、增长、成熟以至于能发挥护己爱人之功用。

继续阅读“操练敬虔:训练良心”

操练敬虔:记录日记

一起来写日记记录吧

钟马田曾经说:如果你读过教会历史上任何一位信心伟人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们都很懂得管理自己和操练自己。可以说,这是所有信心伟人的共同特征。如马太亨利、大卫布莱纳、爱德华兹约翰卫斯理怀特菲尔德。从他们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不管他们属于哪一宗派,都深谙自我管理之道,生活极有规律,而且他们都非常重视这件事。

现代圣徒极为缺乏操练之心,甚至有时候会轻看极为枯燥的重复性生活。每日定时的祈祷,每日定时的阅读圣言,每日定时的散步默想,每日定时的和儿女交流…

今日我们说第一件重复性操练:记录日记

对于传记的作者,如果有主角的第一手资料,那就是如获珍宝。而这第一手资料,最为宝贵的是主角的日记。旁人对他的评价会值得参考,但心路历程最好的显露就是日记。 继续阅读“操练敬虔:记录日记”

怎样建立较为完整的神学架构?

建立神学架构

在火车回来的路上丰富一些以前的内容。内容较为概括,但大致已经形成整体认知。

华人教会一直较为轻看神学架构类的知识,喜欢直接触及神学思想最具应用的一块:应用神学

这样的操作和认识就会使得教会很难不断得以丰满,又因为常常回念那些圣灵在几百年历史中的工作而难以跳脱这样的眼界。并非是否定过去,而是肯定过去以超越过去成就圣灵在华人教会的时代性更新的工作。为的是让教会更有丰满的样子。

其实神学无处不在,他不仅仅是狭义的系统神学而已,而是广阔到无所不容。因为神学所触及的领域应该是囊括上主所及领域,所以实乃无所不包,包含了创造主与一切的受造物。当然我们又得承认人的理性与灵性的有限,所以实际乃是不断认知上主的历程。

本篇所谈及的术语并没有明确核实于现今流行于学术界的神学术语,所以必要时文中会有一些简单注解。 

继续阅读“怎样建立较为完整的神学架构?”

合乎圣经的性教育 – 基督徒青少年性教育大纲

基督徒性教育的简要大纲

经文:

[创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 2:24]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林前 6:15-16]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是基督的肢体吗?我可以将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吗?断乎不可!岂不知与娼妓联合的,便是与她成为一体吗?因为主说:“二人要成为一体。”

 

课程目标:

在青春期中,身体与心灵一起增长,也不断成熟。这个过程会经历身体与心灵的变化,社会上的青春期性教育注重的是生理知识,却介绍抵挡上帝的性伦理。在如今淫乱邪恶的时代,本课程旨在从圣经真理的角度教导青少年认知自己生理与心灵的变化并作出合乎真理的回应。

继续阅读“合乎圣经的性教育 – 基督徒青少年性教育大纲”

翻译Timothy Ware的《The orthodox church》第一部第三章的感受

这章的内容是东西大分裂,作者简要的从分裂前的积累,分裂的核心问题,分裂的定局,分裂后的延续,复合的尝试,并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作为结束。以史为镜,还是有一些感受要写。

这章的内容是东西大分裂,作者简要的从分裂前的积累,分裂的核心问题,分裂的定局,分裂后的延续,复合的尝试,并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作为结束。以史为镜,还是有一些感受要写。

一、政治和信仰的联合,吃亏的一定是信仰群体。那时显然的,神圣罗马帝国有等同于天国的味道。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这块的认知就比东方要强一些。包括如今的俄国东正教、乌克兰东正教等,将政教捆绑,吃亏的一定是信仰一方。书中谈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也谈及了两个核心的教义争论:教宗权柄与和子句的问题。

二、分裂的核心问题:教义争论。这个可能是从西班牙开始的,为了反对亚流主义,在没有会议沟通的情况下加入了和子句。这个做法引起了东方极度的反感。而罗马也把平等中的首位变成了具有实际权柄的首位,即教宗的权柄统管所有教会。这两点都是东方不能接受的。这给我们有几个提醒:一是任何教义立场的问题不能私自一个人或一群人做决定,一定要众教会层面大家认为可以代表整个地方教会的人一起交流决定。二是教会领袖切忌不可私自提升某种决定权,或不经过沟通自己做决定,都是破口。

三、罗马和东方都不互相谦卑。1054年公使与牧首的零沟通处理问题,成为实际分裂定局。本身想解决问题,结果事情越搞越大。所以在找要做教会之间事务处理的人员上,又要有立场又要谦卑,并且要能够分得清问题的主次与原则与否。

四、十字军东征将上层问题变为会众的对立。这里夹杂了太多的国家、民族、信仰的东西,是个混合体。仍然把尘世国度看为天国。最后双方变成动刀动枪,书中说比穆斯林进君士坦丁堡的作为还不如。

五、分裂后复合的问题。分开后再合在一起那是难上加难。越是时间久远越难复合。书中记载了两次机会,很多是政治性因素过多。如果要处理教会分裂复合问题,单从信仰层面就可以,不要涉及其他非信仰因素。

新教传统为何无法深入发展灵修学

这个话题也是比较值得讨论的。记得俺刚信主的时候,教会中的牧者经常会说:最近灵修生活如何?最近和主关系好吗?读经祷告正常吗?等等…实际新教传统话灵修,实在是无话可谈。因为太过宏大叙事,又缺乏操练路径。

这个话题也是比较值得讨论的。记得俺刚信主的时候,教会中的牧者经常会说:最近灵修生活如何?最近和主关系好吗?读经祷告正常吗?等等…

实际新教传统话灵修,实在是无话可谈。因为太过宏大叙事,又缺乏操练路径。灵恩运动起于新教传统从某种角度就是对新教缺乏深入灵修传统的较为负面的回应。因灵恩运动核心还是在于信仰感受和观感,并非真实落实到成圣或神化之事上。

最近读洛斯基的《东方教会神秘神学》与《神圣攀登的天梯》这两部东方作品,第一部是俄国人写的,第二部是修士的作品。但其实他们一个讲理论,一个讲实操,是落实到人的位格实体上的。

为何我们谈灵修会觉得有总飘渺和虚无感,因为没有落实到人最终的目的:成圣。新教传统的成圣,罗马传统的圣华,东方传统的神化,这三个看似好似是一个概念,仔细想来,其实不是。或者说,神化的概念范围远大于成圣或圣化。

这是有三一论与基督论的认知决定的。罗马传统中,特别是阿奎那成为罗马显学后,三一论更偏于理智本性层面,缺乏落实位格实体层面。也因为此,从罗马这个蛋里面生出的新教传统,实际也继承了罗马对三一论区于本性的认知。这是涉及灵修实操的。

简单说来,三一论并非是不重要,并非只是判断是否是异端的准绳,三一论的认知还实际涉及到人最终蒙救赎,是为了什么。

同样,基督论的认知也是如此,罗马因为一直停留于赎罪的替代性和法律性,才强调基督神人二性的重要性。东方强调的是基督二性连于一个位格是为了一个蒙救赎的人神化之可能,东方强调的是救恩最终应该的样子,并发展至教会论时,能够让一双打开的灵眼,从柔弱的地上教会里看到那充满万有者的教会,这是信心的眼睛看到实底。

著名的和子句问题是个关键问题,圣灵来源于哪个位格?最初的尼西亚信经是子生于父,灵发于父,为此明确父是本源,且本源乃是实体存有,是位格的交通。这里就确定了本性并不是存有,本性不先于位格,所以不存在“神”这个类别,好似从神生的一定就是神,这种三一论的处理是有希腊哲学的影子的。所以,最初的尼西亚信经中论及三一的部分,意义明确,父是本源,子是彰显,灵是充满;这与万世以前所生发,三者唯一的区别,也是位格的成因是:父是本源非受生,子是彰显乃受生,灵是充满乃发出。当子道成肉身取了人性时,让神人二性连于一个位格,使得我们常听到的与主联合真的能够成为实际,这是起初人受造的最终目的。

后处理基督一性论和基督一志论异端时,也是为了能够保证人类救赎神化之路通畅。若基督之后一性,则蒙救赎之人里面内住的圣灵无法实际神化一个人却又要保证此人的独立性;基督一志论破坏了人蒙救赎之核心,就是人需要效法基督常常顺服天父。实际是基督的人性意志顺服基督的神性意志,这种顺服因面临真实的人性软弱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希伯来书所见证的。

为此,东方发展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有具体步骤的,可被教会遮盖保护的灵修路径,就是关于“心禱”与“圣像”,还有圣餐。并且因为一脉相承着2000年,灵性传承极为丰富。

罗马仍然保留了“心禱”与“圣像”,不过因为在三一论中和子句的加入,父与子都成为灵的来源,导致在本源意义上的不清楚,位格认知趋于混乱,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可控的问题,不过罗马仍然保留了这个路径。

新教传统在改革时,直接将这些作为迷信扫荡一空,但这并不能解决真实的偶像崇拜问题与在灵修时恶灵入侵的问题。所以包括新纪元之类的事物对新教的入侵,心理学对新教的入侵,甚少具有可操作的抵挡能力。

所以,新教传统若要重拾灵修之可能,不仅要重视圣经、祈祷、还需要重新整理三一论与基督论中许多点,让教义与成圣不割裂,让神学成为可操作的灵修实操。

如何避免圣职成为教阶

最近休息,但还是每天会用30分钟来翻译提摩太维尔主教的《东正教会》一书,我已经翻译到了第三章的四分之一部分。

最近休息,但还是每天会用30分钟来翻译提摩太维尔主教的《东正教会》一书,我已经翻译到了第三章的四分之一部分。

在第三章中,维尔里面用了一些篇幅讨论了罗马教阶中圣职人员与一般信徒的严重对立问题,这在东方没有如此出现过。东方虽然也有出现圣职人员与一般信徒的对立,但没有如此严重。

其实新教系统的一些大的系统也逐渐会出现圣职人员与一般信徒的对立,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对立其实不是圣职与非圣职的对立,而是因为圣职变成了教阶,产生教会内部的阶层,自然就有了对立。

就像之前美南浸信会出现的神职人员性侵问题,还是天主教出现的神职人员性侵性侵问题,都是与圣职与教阶这个主题有关。

圣职是圣经的概念,如论是旧约的祭司、先知,还是新约中的使徒、先知、牧师、教师、执事、长老等。这些都是圣职,如果一个人担任圣职,那是极为荣耀的事,又是一件可怕的事。就像亚伦的儿子用凡火献祭被击杀一样,轻慢不得。

但圣经从来没有一个概念说这些人要成为某种教会内部的阶层或群体,拥有特别的地位,这是要不得的。

教会的秩序为上帝设立赐予,承担圣职者从秩序角度确实好似承受了更大的荣耀,这也没有问题。因为一个身体上的肢体,就是有做荣耀的,也有做软弱的,但这不等于荣耀的肢体需要形成小团体,软弱肢体形成小团体,这样的教会构成一定是气血不通的,容易产生各种稀奇古怪的病。

后来,维尔说到,东方那时拣选圣职人员和学历、出生是没有关系的。很多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成为牧首前都是一般的信徒,只是上帝将他逐渐显明出来来承担这个职分。不过公元800多年的罗马,教阶已经逐渐形成,能够爬上教宗位置的,必要从下面一步一步上来。

当教阶形成,则就形成了教会的某个同温层,不同的同温层之间沟通存在障碍,教会就会出现僵化和疾病的状态。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思路上,新教的部分改革者走了一条极端路线,就是否认圣职的实在,来处理教阶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因为即使没有明文的圣职,在信徒群体也会有某种潜移默化的圣职的观念,教阶仍会形成。

那么,我们要看如何正确处理圣职与教阶的问题,讲的还是比较明白的。

首先,圣职是上帝亲自命定和拣选的,人要看为宝贵。

其二,圣职承担者需要承担牧职工作,不能够形成一阶一阶的圣职阶层,导致某一层圣职人员与会众脱钩,从而形成教阶。若形成教阶则必然会有罪恶进入而不为会众所知。

其三,圣职承担者必须要有为父和舍命之心,这是难的,但可以不断在这点上进步。

即使在使徒还在的时候,会众已经会有恶意的认为存在教阶,旧约时期可拉也攻击摩西亚伦形成教阶,这些都是莫须有的控告。因为摩西亚伦保罗都是有为父心肠的人,都竭尽全力承担牧养职责,会众的指责是无根据的,是虚假的。

教会同温层的话题是另外一个话题,与教阶有关,但更多是属于小团体的这个主题。有机会在思考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