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里贫穷的“贵族”
贫穷卑贱的人可以被上帝使用,富足高贵的人同样可以被上帝使用。上帝并不在乎我们的身份高贵或卑贱,他在乎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全然奉献给他。清岑多夫虽然出生贵族,但他全然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年幼立志,为主而活。他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动就是一颗炙热的心,对基督炙热的爱以及对灵魂炙热的爱。
他是萨克森大贵族。受敬虔主义的影响,创立了莫拉维亚弟兄会,建立了守望村;开启了新教的宣教运动,成为近代教会宣教的先驱,也推动了18、19世纪的海外宣教运动。莫拉维亚弟兄会每58位信徒中就有一位海外宣教士,清岑多夫为宣教付出了所有的财产,直至耗尽生命。
- 爱主非凡的“孤儿”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敬虔主义的影响,受教于敬虔主义之父施本尔。施本尔发现改教后德国的教会变得墨守成规,注重仪式,教会生活刻板僵化,信徒灵性普遍低落。于是他聚集一小批信徒组成了家庭教会,自称敬虔小会,在路德宗内部发动了一场敬虔运动。(注:路德宗是德国的国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后产生的一个宗派)
清岑多夫年幼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外祖母承担了抚养他的责任,对他严厉督促,从小培养了他超凡的自律性。失去父亲,母亲远嫁他乡,使他比别的孩子更多依靠耶稣,每天长时间的祷告亲近上帝。10岁那年他就与耶稣立下一份誓约书:亲爱的耶稣,你是属于我,我也属于你。
从小他就展现了他惊人的领袖才能。在学校里,虽然环境艰难,但他不屈服于环境,化敌为友,结交了五位同学,开始了一个秘密聚会,取名叫芥菜种团契。一起祷告读经,过着比同学老师更敬虔的信仰生活。团契徽章:一面刻着基督受鞭伤,另一面刻着我们得医治,还为每人做了一枚戒指,上面刻着希腊文:没有人为自己活。
- 负架舍己的“豪门”
进入大学后,他自己希望可以就读神学,但伯父不同意,坚持要他主修法律。他当时写下他自己的感受:我的内心持续的思念基督的十字架,一切与十字架无关的事物,我总是淡然,冷漠。
清岑多夫在大学里成绩优异,又是乐施好捐的豪门子弟。路得宗和敬虔派都盛情邀请他加入他们的教派,清岑多夫都不参加。他对朋友说:我从来不想把自己归入哪个宗派,我实在厌烦这么多的宗派区别,在我心里,除了基督之外,没有别的事物。
1720年春天清岑多夫爱上了堂妹,口头定下婚事。结果发生了很戏剧的一幕,他去见朋友,朋友吐露他恋慕一位女子,而此女子正是他的堂妹。清岑多夫非常震惊,觉得自己在婚姻上没有好好祷告,于是告诉朋友他与堂妹已经有了口头的婚约,但他愿意谦让,结果帮助朋友成就这桩婚事,在订婚仪式上他还做了祝福祷告。这件事也让我们感受到清岑多夫有一颗舍己的心。
同年秋天清岑多夫结婚了,他在给外祖母的信中写道:婚后难免有困难,因为他嫁给我这个立志清贫的人,他只好过一个舍己的生活。他要像我一样,弃绝对地位与财富的憧憬。那些并非属灵的事物,只是人类虚荣的产品,他若想要帮助我,就必须投身到我人生的唯一目标——为基督赚得灵魂,并因此被人轻看和辱骂。
- 祈祷传道的弟兄
三十年宗教战争打响后,合一弟兄会闯进了清岑多夫的人生。反改教运动及三十年战争的洗劫几乎将这些人摧毁,只剩下一小部分余民,大批合一弟兄会的信徒因为逼迫来到德国。清岑多夫同情这些人,就接纳他们来到他的庄园,1722年6月17建立了赫仁护特,又叫守望村。流浪四方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信徒一批接一批的来到守望村。清岑多夫和三位朋友缔结了四弟兄协议他们发誓:要过圣洁生活,好好祷告,带领莫拉维亚与波西米亚的弟兄们把守望村建立起来。转眼五年过去了,守望村的人扩展到了300多人,经过讨论,选立了十二位长老,共同管理守望村,因为有很多人来自莫拉维亚,所以守望村又叫莫拉维亚弟兄会。
1727年8月31日,星期三。这一天被称为是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五旬节。信徒互相认罪,求主赦免,大家哭成了一片,分不清是唱诗的声音,还是哀哭的声音。清岑多夫带头跪下,众人也跪下认罪悔改,圣在灵突然从天倾倒下来,接下来的事,没有人能用语言说清楚,他们分不清在何处,或在地上或是在天上,那一刹那间所有人感觉到基督与每一个人紧密的靠在一起。守望村的24位弟兄与24位姐妹当场立下志愿组队轮流,每天24小时不间断祷告,让教会蒙福。过了几天在清岑多夫的鼓励下,祷告人数增加到77位,接下来的100年中莫拉维亚弟兄会在守望楼上每小时祷告从未间断,每分每秒都有信徒在祷告。
同时清岑多夫也有了宣教的异象,决定到世界各处去,向不同肤色的人传福音。
莫拉维亚弟兄会接受了清岑多夫的异象,加紧宣教训练,装备自己。1731年有两位弟兄历经跋涉,终于到达了圣多马岛,给黑人传福音。拉开了莫拉维亚弟兄会全球性布道的序幕。
清岑多夫为宣教事工立下三项条例
- 宣教士到外国,不要有优越感,自以为高人一等,应当卑微的生活在当地人中间。
- 宣教士要开门见山,一传福音就要说主耶稣为罪人被钉十架,信他的人可以得到重生。至于上帝创造的历史,以及人类的堕落可以稍后再作补述。
- 宣教的最终目的,固然是要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蒙恩得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先带一些慕道友归向基督,不要急于求成。
这三项条例非常实用没有一句废话。
- 清岑多夫与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发展
清岑多夫有才华,有谋略,有领袖魅力,为人仗义,产业丰厚,更愿意为传教散尽千金。他没有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的毒害,他愿意撇下一切献身基督,他安排24小时不间断祷告,他深深知道属灵工作的诀窍就是祷告,祷告,恒切祷告。这样的人才在教会历史上实在是难得一见的。
清岑多夫在西印度群岛待了三星期,天天向人布道,带领黑奴和当地土著归向基督。他说在西印度群岛所发生的神迹比在守望村所发生的神迹更大。莫拉维亚弟兄会在西印度群岛带领了一万三千人信仰基督,同时格陵兰岛,爱斯基摩人中间的宣教之门也被打开了,整整5年每小时代祷为爱斯基摩人的灵魂祈求。
莫拉维亚弟兄会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投奔。清岑多夫做过尝试想把莫拉维亚弟兄会纳入路德宗,但徒劳无功。莫拉维亚弟兄会不得不独自前行,在宗教的世界里他们还是孤独的吉普赛人。清岑多夫也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来守望村的人越来越多,清岑多夫总是设法接待他们(奥地利王国还抨击他煽动莫拉维亚人叛逃到萨克森王国)。1732年10月28日,萨克森政府勒令清岑多夫三个月内解散守望村,哪里有圣灵的工作哪里也有魔鬼的工作,清岑多夫被放逐几个月。同时清岑多夫建立了守望合格村,相当于宣教训练基地,宣教士在里面祷告,学习,接受操练,随时准备受差遣往世界各地去。
卫斯理兄弟也参加了莫拉维亚弟兄会的聚会,深受影响,从此灵性苏醒约翰卫斯理拜访了清岑多夫,信心大增,回到英格兰开始露天布道,向贫穷的工人传福音,创立徇道会。
在新大陆北美的工作,将聚居地命名为伯利恒。他花了相当的心血营造伯利恒,还有拿撒勒,也是莫拉维亚弟兄会的聚居地,清岑多夫在印第安人的地盘上三次遇难,差点丧命。清岑多夫向酋长表明:我们无意抢夺你们的土地,只是诚心把福音传给你们。酋长们总算相信了清岑多夫。从美洲回来海上遇到大风暴,差点丧命,但神还是奇妙的拯救了他们。
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范围越来越广,宣教士差派越来越多,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清岑多夫独自支撑着莫拉维亚弟兄会的经济,可想而知他的压力非常大,1753年财务管理者突然宣布破产,然而上帝的恩典却够他们用。他们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
- 歇了劳苦的仆人
1755年清岑多夫回到守望村,因为在西印度群岛感染热病,此病一直折磨他,直到死时。一年后妻子因过度操劳而离他而去。妻子是一位理财专家,他经常四处奔波寻求援助,想方设法应付四面八方的需要,丈夫被放逐的日子,他把守望村管理的井井有条。
清岑多夫的最后五年是在守望村度过的。**1760年5月9日,清岑多夫以微弱的声音向女婿说:我儿啊,我快要去见我的主,我已经准备好了,如果他不再使用我,我要到他那里去,再没有什么妨碍我寻找他。他停止了呼吸,在耶稣基督里安息了,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