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浏览并执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 "同意"类别下找到有关所有 cookie 的更多信息。

被归类为 "基本"的 Cookie 保存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 来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以及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只有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这些 cookie 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 cookie,但禁用某些 cookie 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总是激活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认识罗马大公教会(天主教)

罗马教会的简介和分析

简要的历史与发展

天主教是罗马大公教会在中国的称呼,学界称呼为罗马教会或者罗马大公教会。本节简要叙述天主教的历史,让读者有个整全的大概的了解。

使徒时期

从新约《罗马书》我们知道,当初在罗马已经有了主的教会。从《罗马书》我们可以一瞥当时的罗马教会,保罗说“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可知当时的罗马教会在众教会中是有美好见证的。

大公教会

“大公教会”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伊格纳丢所写的《达示每拿人书》第八章中,里面如此描述到“凡主教临在之处,会众也都要到齐,一如耶稣基督所在,即是大公教会所在。不得主教许可而施行洗礼或设爱席,都是不合法的;反之,主教所许可的,也就是上帝所悦纳的;你们这样做,万事就妥当而有效。”。从该文字的描述和表达中,我们知道当时的教会是主教制的教会,且伊格纳丢是在强调上帝在教会所设立的次序,圣徒需要顺服主教的权柄。而“主教”一词在和合本被翻译为“监督”,这也是为何在一些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教会也有以监督为主要教会权柄体现。

那时教会尚未分裂,且各地方教会的地位是平等的,基本不存在公开的彼此轻看的问题。伊格纳丢还同样写《达罗马人书》来劝勉在罗马的教会,正如里面开头所写“伊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箬,写信给那在至高圣父和祂独一儿子耶稣基督的伟大中得蒙怜悯的教会;这教会是按照耶稣基督我们的上帝之爱,而决定了万有之为万有的祂的旨意,得蒙垂爱,并蒙光照的;她又住在罗马人的地域里…”,我们从这样的表达中可以明显看到,作为安提阿教会的主教伊格纳丢对罗马教会的定义乃是“住在罗马人的地域里的教会”,所以并没有任何高举罗马教会的意图,但是罗马教会背景的教会史学家把伊格纳丢对罗马教会在爱德上美好见证的称赞(“配有其圣洁而在爱心里领袖群伦”),误解为罗马教会的某种首位权,这是不恰当的。

在同时期的使徒教父还有坡旅甲、革利免、黑马、帕皮亚,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任何高举罗马教会的影子。所以那时的大公教会不是单指罗马教会,而是包含了早期教会所有的教会,最为著名的表达为五大教区(牧区),她们是:耶路撒冷教区、安提阿教区、亚历山大教区、罗马教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教区。

历史的车轮开到了使徒教父的末期,尼西亚前期的教父时代开启。这时涌现了一批在众教会中既有美好生命见证,又有对圣经、神学有思考,又有实际的敬虔操练之人,他们的名字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居普良、特土良、爱任纽等。这些圣徒在其作品中已经有些表达罗马教会和其主教似乎拥有某种领导地位。爱任纽在反驳诺斯底的文章中,表达到罗马因为有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两个使徒的光环而拥有更大的权威,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表达是不合宜的(不能因为某教会有多位使徒的背景,就觉得该教会地位较高[林后 12:11]),而居普良虽然表达了类似的罗马优先权的文字,但是他不认为罗马教会拥有统治众教会或者颁布普世教会训令的权力。在这个阶段,我们依稀开始看到罗马独尊为大的影子,但是这种独尊为大基本还是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和对使徒地位错误的认知的影响,所以可以看为是罗马教会独尊为大的一个过程。

那时政权对教会的态度大致还是逼迫的,转折点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主后313年将教会合法化。从此教会开始被政权支持并且拥有了一些特殊的权力,也因为此有大批的人开始涌入教会,实际上这也是教会从古代那忠贞的见证向世俗妥协的一个转折点。罗马教会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成为了众教会中最被政权控制的教会。从此很多大公会议都是会有政权的参与,皇帝的意见也成为不得不考虑的意见,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政治。

从主后313年到主后692年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会议,是罗马教会优先权实际成型过程。期间发生的太多的人和事笔者这里不再详述。到了主后692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了主教会议,该会议明确表达了反对罗马领导权,反对罗马要求圣职人员不婚,允许圣职人员结婚等反对罗马教会的会议规定,而罗马主教拒绝在会议决议上签字。那时罗马教会的领导权不断巩固,而东西方教会的间隙也越来越大

东西分裂

从主后692年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会议上东西方的间隙继续发展,西方罗马教会与其他东方各教区的间隙越来越大。不论从教会制度、文化背景、教会纪律、教会人员背景等因素看,两者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终于在1054年7月16日,潜在的分裂趋势成为分裂的实际,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分裂,逐步的也与其他东方教会分裂。东方教会一直到现在认为罗马教会离开了使徒的传统,发明了新的规条。而实际上,罗马的确发明了一些新的规条,类似教宗无误、圣职人员不能结婚、对马利亚的错误认识,现在呈现的天主教的教训很多在那时还尚未出现。

无论如何,这次分裂在众圣徒,包括后来的新教背景的圣徒来看,充满了那种悲伤,因为这是教会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的教会分裂。

 

宗教改革

从1054年东西分裂开始,到差不多1294年结束的十字军东征。那是罗马教会的鼎盛时期,其脚踪几乎布满了世界各地。

从1294年到1517年,是罗马教会的信仰衰退时期。这时期出现的宗教裁判所、赎罪券等问题开始严重的偏离圣经的教训,最后上帝使用了马丁路德开始做归回的工作。马丁路德本人其实并非想离开罗马教会,而仅仅是提出了教会背离圣经的一些问题,希望教会能够根据圣经正视问题,做出悔改归正的实际行为。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教宗并没有接受马丁路德的劝勉,而是将路德绝罚出天主教会。为此,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了。罗马教会为了能够应对教会改革者所提出的各样的挑战,召开了天特会议,该会议直接触发了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包括对圣经的卷书的决议、对教宗无误的决议、对改革者的绝罚,还有耶稣会的成立等等,这些内部的改革使得死气沉沉的天主教会更加有了活力。而在该会议上确立的这些决议,也使得天主教与新教的关系极度紧张。

罗马教会在这个阶段被极大的挑战,马丁路德甚至与东方众正教会都有联络,是否可能归属于东方正教的范围内,因为他自己真的不想教会分裂。虽然东正教和路德的沟通以失败告终,但也间接告诉我们罗马教会的权力日渐衰微。

天主教在宗教改革后对新教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决绝的,“绝罚”二字在天主教系统里意味着“永世不得超生”。所以其实这一时期的罗马教会大致是站在与众教会敌对的位置上。

近代现代

从宗教改革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教会在社会的影响力日渐衰微,而个人主义式的信仰开始在罗马教会慢慢的流行,在新教的内部也是趋于发展之势。而罗马教会对另外的教会团体开始展现出渐渐友好的态度。

这个态度的直接行为是梵蒂冈第一次主教会议,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不仅邀请了天主教内部的主教,还要请了东方各教会还有新教的各教会团体,只是后面两者没有回应。所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天主教内部的主教会议。

虽然该会议就探讨教宗的不可错误这点花去了很多时间,但该会议实际对众教会的彼此联络具有推动作用。

就中国来说,当初来中国的宣教士在翻译圣经的这个课题上是多有合作的,天主教的宣教士与新教的宣教士合作翻译或者以某一本译本为底本的翻译,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当代公教

到了1962年,天主教又召开了一次主教会议,史称梵蒂冈第二次主教会议。这时的天主教对非天主教教会团体的态度更加的友好,甚至称呼新教教会为兄弟教会,这个称呼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其中有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首先,这个时期的天主教会对非天主教的教会比之前更加友好,当然这个是整体上的。再者,这次会议发布的几个文件成为天主教会和非天主教系统的教会及非基督宗教有了沟通之可能性,这些文献包括《天主教法典》、《东方教会法典》、《论大公主义法令》、《论信仰自由宣言》、《论教会对非基督宗教的态度宣言》。

如今的天主教会内部也并非具有一致的声音,所以我们和天主教徒的接触也需要实际沟通后才能大致的确定。

在中国,天主教会具有特别的两个团体,一个他们称呼为忠贞教会,一个称呼为天主教爱国会。忠贞教会受管于梵蒂冈教宗,而天主教爱国会实际受管于中国政府。梵蒂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地位多次与中国政府沟通,近期听闻梵蒂冈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并且处理好了圣职按立的问题。实际上,可以预见的,天主教在中国可能又要跌入另外一个很大的坑里面。

主要的特点与形式

教会制度

天主教从使徒时期开始就采用了主教制的治理模式,主教具有实际的属灵权柄。在天主教后面的发展过程中,教会的制度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越发展到后期,越多细节的职份都被一一添加。

我们需要简单的了解下现代天主教的整个行政次序和属灵次序。除去天主教内部走灵恩路线的教会,基本上持使徒和先知的职份终止论,所以现在传统天主教内部已经没有使徒和先知的职份。

天主教的教阶制度实际上是较为严密的,这是从使徒时期开始慢慢发展的一套教会制度的实践,在圣经中我们常常看到教会实际治理中的一些职份,如长老、执事、监督等([提前 5:17];[提前 3:8];[提前 3:7]),同样圣经也提到了教会牧养中的职份,如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教师([弗 4:11])。笔者为何在这里会谈及这两套教会中实际存在的次序呢?因为天主教对此两套次序的区分非常明确。

我们称之为教会行政(治理)次序的一个团队,在天主教称呼为治权教阶,治权教阶以教宗居首,以下是枢机主教、宗主教、牧首主教、省区大主教、都主教、大主教、教区主教等。所谓治权教阶就是教会系统的行政次序,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又非常明确的次序,不可越级。一般的教会系统都会有自己的行政次序(治权教阶),但肯定会比天主教要简化的多。

我们称之为教会属灵(牧养)次序的一个团队,在天主教称呼为神职教阶,神职教阶含大品三级:主教、司铎(神父、神甫)、助祭(执事)。小品四级:侍从、驱魔、诵读、司门。这些人大致专注于对所在堂区(点)的信徒的牧养(天主教称为牧灵)。具体这些职份所要负责之事,请参看《天主教法典》中第二卷《天主子民》中的第二编《教会圣统制》。

从使徒时期的罗马教会看,其教会制度绝非有现今如此复杂,教会制度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过程(若需详细信息可以阅读雷立柏翻译的《古代教会史》第二章“教会组织结构”,该书是天主教视角的教会历史权威书籍)。若读者有意去阅读《天主教法典》中关于教会制度这部分,就可看到天主教处理教会次序极为谨慎,尽量都制度化,因为如此大的教会系统若非制度化执行教会治理,其结果就是根本无法治理。

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次序系统中,主教是一个相交点,所以主教在各自堂区、牧区、地区、国家、世界等范围内具有实际教会的权柄落实,而枢机主教团是产生世界范围内主教首领(也就是教宗)的,各个教阶的主教行使各自范围内的治权和牧权。

读者若对天主教教阶比较迷茫,也没有关系,笔者在这里相对详细的罗列这些信息是让读者对天主教的治理和牧养有一个整全的了解。

作为新教背景的圣徒,有时会人云亦云的去论断天主教教会制度。其实请读者关注自己所在的地方教会系统,你会发现一个地方教会系统或多或少会显明两套次序(属灵和行政),而且趋于混乱交错(因为很多人员重复),处理不好会产生各类教会问题。所以天主教的整个教会制度的发展过程会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地方教会系统很重要的参考,要逃避曾经的错误,学习曾经做对的地方。

神学教义

天主教系统的神学教义系统极为复杂,特别是衍生到细枝末节之处,并且如今我们要审查现代天主教的教义也是困难的,因为以前天主教对外有统一的立场,现如今教宗教廷的实际权柄比以前要弱了,而天主教内部也有多个不同宗派,虽然困难,但是仍然要一试。本节笔者会以系统神学的形式罗列天主教的核心教义,在遇到与我们所领受的有较大差异的时候,也会略略注明,并在第三部分中仔细分析。

神论,天主教的神论是正统的三位一体观,以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等古代信经为信仰的宣告表达。

基督论,天主教的基督论也基本正统,承认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承认关乎耶稣基督的所有基要教义。

人论,承认人是罪人需要拯救,相信基督唯一的中保。在其他在关乎“人”的教义上也没有大的偏颇之处。对圣徒会有崇拜行为,当然他们自己表达为叫“敬礼”,只是表达对圣徒的尊敬,且希望圣徒能够为自己代祷。

圣灵论,认信几乎所有关乎圣灵的核心教导。

救恩论,救恩论上持模糊的行为称义观,因为其仍然承认基督是唯一的中保。我们所认信的乃是唯独恩典的救恩观。

圣经论,认同圣经是无误的,是上帝的默示。但是也同样认同教会的传统是圣灵的启示,权威与圣经并列。且天主教的圣经旧约书目与我们不同。

教会论,持圣而公之教会就是天主教会的观点,属于强教会论,也就是强调救恩的所有内容都与教会有强烈的关系。

末世论,基本认信末世论的所有核心教义。

天使论,认信圣经关乎天使的教导,并且有很大的发展衍生,包括对天使的等级和功用的教导。

所以从基要真理来看,天主教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异端教训。但是其在很多方面领受还是存在较大偏差,我们会在第三大点中仔细的分析。

属灵操练

天主教有着较为久远的灵修传统,而且其灵修的传统与新教各传统都有较大区别。但是新教的一部分灵修传统都是直接传承于天主教传统。本节我们会较为简要的去了解其灵修传统。

第一,天主教有“耶稣心祷”的祷告传统,一般的东方传统的正教会也较为注重心祷。何谓心祷呢?就是圣徒在心中默想圣经中一句简要在很有分量的祷告:主啊,开恩可怜我这罪人。而且在实际的操练中,不断内化祷告的实际以更新灵性。新教的各支灵修传统否认了心祷的实际功效,所以并未继承。

第二,通过圣像祷告。天主教徒到如今还是会对着圣像祷告,当然其神学表达是说注目画像的细节以默想圣徒一生,若是基督像则是默想基督一生。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对真理并未熟悉的信徒,一般就成为拜偶像的实际。我们听到在马丁路德的年代,马利亚的妈妈都被崇拜,非常悲哀。

实际上,各支基督教灵修传统都有默想基督的属灵操练,特别在早期教会中默想基督生平更是成为圣徒平日长久的操练。新教传统中对基督与圣徒的默想不需要任何媒介,而天主教使用圣像作为媒介,也就是圣像只是一个工具。

  • 以马利亚为中心的各类操练。包括玫瑰经、向马利亚祷告等。因为天主教的整个灵修传统趋向于上帝与圣徒的夫妻类比关系,所以历史上有甚多天主教徒趋于这样灵修的操练。包括盖恩夫人、劳伦斯等有天主教背景的圣徒也继承了该灵修传统。
  • 教会为中心。天主教徒的信仰生活中,教会具有几乎绝对的中心地位,甚至有时候做过头导致信徒与基督没有什么关系。有各类的所谓“代祷中保”承担了基督大祭司的角色。所以很多的天主教徒在这点上是需要归正的。
  • 具有修道院等灵性中心。天主教(其实那时尚未有天主教的概念,只是罗马教会)在使徒教父的末期就有类似旷野修士之类的人物,这些人为了能够训练自己的灵性,进入相对困苦的生活环境,以在灵里更多的默想与亲近主。这种实际的操练还是具有成效的,只是有一些人未必有上帝的呼召进入旷野训练,所以也有一些失败的见证。

到了大公教会时期,旷野里头的修士(史称沙漠教父)开始制度化,修道院开始产生。因为灵性训练被制度化,意味着有一个张力,就是在日常的制度化的生活与圣灵的带领之间有时候会有冲突,那时候有更多没有呼召的人开始进入修道院操练灵性生活,所以就生发了更多的失败的案例。加上天主教更多注重马利亚这个人,所以其实后期的修道院亏损是很大的。

笔者曾经从网络上对话一位天主教的弟兄(中国人),去英国的的天主教修道院的经历。其表达修道院里也是充满了各种肮脏污秽,所以我们不用觉得那边的人好像特别圣洁。

主要的错误与指正

圣传权威

天主教认为教会的传统具有与圣经同等的权威,他们将教会的传统称之为圣传。天主教对圣灵的默示、启示、引导的工作混淆了,并且也把教会的权威置于圣经之上。这是错误的领受。

我们照着圣经所表达的,[提后 3:16] 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或作“凡 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经文的意思乃是圣经是上帝口中呼出的,是默示的。绝非圣灵带领下的教会传统可以比较的。其实圣传(教会在圣灵的带领下根据圣经的教导而留下的传统)是圣灵藉圣经所结的果子,传统具有地方性、具有时效性,不可与圣经放在同一层面讨论。无论是谁,包括各类自称为使徒、先知、教宗的,都不能在圣经上添加新的教导或删除教导,正如圣经自己所见证的:[启 22:18-19] 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 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 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份。

又如圣经所见证的,[帖后 2:15] 所以,弟兄们,你们要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不拘是我们口传的,是信上写的,都要坚守。从这节经文中,我们看到当初使徒就有口传的教训,而这个口传的教训一般理解为不越过圣经范围的未被记录在圣经的使徒的教训,因为使徒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天主教以这节圣经的推论来成为传统与圣经具有同等权威的圣经根据是不妥当的。只是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去看教会的传统呢?这需要从传统的来源和特征来看,首先有些传统是从人来的,不可拘守。再者有些传统确实是圣灵在教会中运行的结果,那就要充分地尊重,等候圣灵继续地引导更新。

圣经卷目

天主教官方对圣经书目的认定是在天特会议的《天主之子宪章》中声明的,这很明显是对宗教改革的一个反击。那在之前的天主教会中,圣经的书目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需要简要的分享一下圣经正典的形成过程。

首先就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所引用的资料,在主后382和397年,天主教分别列出了46卷旧约与27卷新约的名字,确认他们为圣经。但是我们需要往前继续查询教会历史上的资料。

早期的教会并没有特别的负担去定圣经正典的书目,直到一个异端教师马吉安大胆包天的私自定了一个新约正典(只有保罗书信和路加福音),教会不得不反击开始确定圣经正典的书目。我们从圣经中可以直到,当初已经有人冒充使徒去写信[帖后 2:2],而保罗的一些书信已经被使徒和教会整体接纳为圣经[彼后 3:15-16],只是一份明确的书目还尚未确立。

随着教会不断的发展,使徒时期的教父也写录了一些信仰的作品,其中有一些书目也被某些地方教会接纳为圣经,包括巴拿巴书、黑马牧人书等,但是并不具有普世性,也就是并非众教会都接纳为圣经。圣灵继续的引导,借着教会做圣经书目的显明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大致是以一些个别的圣徒或者教会的会议来做的。

因为天主教的新约正典与众教会一致,所以本篇是关注天主教旧约正典的形成。前面提到在主后382和397年,天主教所列出的旧约正典是包含46卷的,比一般新教背景的教会多出七卷。这七卷分别为:多比书、犹滴传、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巴录书(此根据思高本圣经比较和合本得出)。为何会多出这七卷呢?大致是因为这七卷书有些是缺乏希伯来文的原文,有一些是一会被加入到圣经一会又被删除,所以后来天主教会将旧约分为第一正典与第二正典,第二正典就是那七卷书。

那么这七卷书是否应该被包含在圣经旧约呢?马丁路德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与犹太教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就是只承认了第一正典,而把第二正典归类为次经。马丁路德之后的新教背景的教会与圣徒对此都没有多大异议。笔者也是认为,需要有希伯来文原稿的经卷才可以被列入圣经旧约的正典,当笔者实际阅读第二正典的时候,的确也可以读出第一正典与第二正典的“韵味”的差异。所以这个问题在宏观上需要历史角度的切入,而对于个体圣徒则需要圣灵做印证的工作。

所以第一正典是圣经旧约的全部书目,而第二正典我们不能把他当作圣经,但是第二正典的书目对基督徒的信仰是有参考价值的,却不能够成为教义的证明经文。

教宗无误

在使徒时期,是没有教宗无误的说法的,这个说法主要是在于天主教对教会和教会元首的认知而发展出来的。我们在前面的天主教历史和发展中提到在大公教会时期有些许的罗马优先权的产生,但是没有发展出教宗无误的教义。

“教宗无误”被很多新教背景的圣徒误解,以为教宗好像耶稣基督一样不会犯错误,无论信仰上还是生活上都是没有错误的,其实这是对“教宗无误”的错误理解。实际上,“教宗无误”是梵蒂冈第一次主教会议后才作为天主教的信理宣布的。其真意的表达,如同天主教信理所表达的,“127.罗马主教以宗座权威发言时,定断有关信仰与道德的真理,不能错误。”也就是教宗在代表教会表达和定断信仰和道德相关的真理,不会出错。

此天主教信理的经文根据在约15:26;约16:13,和提前3:15太16:18。我们现在将三处经文一一列出。

[太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权柄”原文作“门”)。

[提前 3:15]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 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 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约 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约 16:13]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

这四处经文在天主教神学系统中的处理如下:首先,基督将教会的首席权给了彼得,而彼得在罗马教会曾经有20多年的主教生涯(教会历史记载),而这个首席权直接会被罗马主教继承(天主教信理汇编123、124条),因为真理的圣灵在基督的教会中运行,教会本身就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所以教会不会犯各样信仰的错误,而圣而公之教会在世界之时的代表就是罗马主教,具有高于各地方教会的主教的权柄,处理全教会的各类事务。所以当罗马主教以教宗的身份宣布与信仰道德相关的真理的时候,就不会出错。

读者若能够看明白笔者上面所表达的,就知道“教宗无误”的教导绝非像新教背景的圣徒那样的理解的。其中关系到教会的地位、教会与圣经的关系、教会权柄的体现等非常实际之事。

在这个主题上,天主教会主要犯了几个错误

  • 把圣而公之教会等同于天主教会,这是对圣经的错误理解。太16:18节表达的是圣而公之教会。主要是混同了圣而公之教会和地方性教会的概念。
  • 也错误领受了地方性教会的头是主教。教会的磐石实际指的是基督,而非彼得。圣经对地方性教会的权柄的认定,头仍然是基督(弗5:23),以圣灵带领地方性教会的带领者遵行圣经的教导体现基督治理神的家的实际。所以一个教会的主教或者主要带领者或者主要带领团队都只是管家,但具有上帝赐下的实际权柄。
  • 真理的灵运行在教会内不代表地方性教会不会出错。天主教因为认定自己是圣而公之教会所以不会出错。但实际上,无论是天主教会还是其他地方性教会,都或多或少的在信仰、道德等真理的教导上有偏左偏右甚至背道的实际情况。所以天主教在这点上的领受与实际发生的有巨大差别,是错误的领受。
  • 由教会不会在信仰和道德等真理范畴犯错,且天主教是圣而公之教会,且教宗为基督在世的代表这三点推理出:教宗以教会可见的首领在信仰与道德领域发言的时候,实际是代表圣而公之教会的头耶稣基督,所以不会出错。这是一个推论,且与实际发生的不符合,不谈中世纪各个非常不靠谱的教宗,就谈近期的教宗,仍然还是会在信仰和道德层面犯错。所以这是天主教需要归正之处。

圣徒代祷

天主教教导天上的圣徒可以为地上的人代祷,且越是圣洁之人代祷果效越是大。其实这样的教导不能说偏颇。因为经上记着说:[启 8:4] 那香的烟和众圣徒的祈祷从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 神面前。[耶 15:1] 耶和华对我说:“虽有摩西和撒母耳站在我面前代求,我的心也不顾惜这百姓。你将他们从我眼前赶出,叫他们去吧!。特别是耶利米书的经文,一些新教背景的圣徒总是理解为摩西和撒母耳在他们各自年代代求,其实那个站在耶和华面前的“站”是一个未完成式,意思乃是摩西和撒母耳如今还一直站在上帝面前代求,直到永远。而实际上,活着的圣徒不能和已经死去的圣徒沟通,要求死去的圣徒在天上代求,要求圣徒代求实际是发生在活着的圣徒身上。

所以,基督徒可以要求活着的圣徒为一些事务代祷,却不能将这些事务以一种祷告的心态和操作告诉已经死去的圣徒再要求该死去的圣徒向主耶稣祷告。这已经存有交鬼的可能性。(利 20:27)天上的圣徒到底如何为地上的人代求,我们不需要去介入,不需要去过度的思想,因为这本不属于地上之事。

代祷是连结教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因为地上的教会和天上的教会本是合一的,所以代祷之事必然生发。只是天主教在这事上操作过度了。

圣徒圣像

天主教教导信徒要面对圣像祈祷、默想、焚香等。外人非常容易理解为是拜偶像的行为。只是我们需要较为简要的分析其这样操作的圣经根据,他们所引用的经文是:[林后 4:4]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 神的像。[西 1:15]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 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他们认为,既然上帝以肉身显现,当初同时代的人因为看到子就看到了父。所以将基督的画像作实物,对圣徒实际的灵性操练具有帮助。他们在画圣像的时候,并非乱画的或者将所谓人文艺术画在圣像内。实际上,圣像画师在画的时候需要经过祷告,将经文的内涵画作在圣像之内,然后使用圣像之人在看到圣像之时不是把它作为偶像崇拜,而是通过默想来思念基督看见父神。这是他们对圣像的简要神学解释。

天主教如今的圣像画基本已经被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毒素侵入了,所以基本的画风都偏人文主义风格。如今的天主教徒,实际在操作的时候,很少有默想的操作,多是念玫瑰经多少遍,念其他的祷文多少遍,趋于一种宗教行为,已经远离该教导本身的用意很远很远。

而且实际在操作的时候,大部分对真理不清楚的信徒都会操作成为拜偶像。然后信徒之间会觉得某某圣像比较灵,然后大家都希望有这个圣像,实际就成为一个偶像崇拜。从十诫的教导来说,上帝也不想祂的儿女做任何的像,基督在世之时也未留下任何画像,算是对这个教导最明确的表态了。这是天主教需要归正的地方。

实际上,我们若要默想基督,可以直接默想四福音书的经文,这是早期教会的属灵操练,而且上帝赐下诸多的祝福。

圣髑遗物

其所表达的敬礼圣髑的经文根据在马太福音9:21-22。经文记叙了血漏妇人信心触摸耶稣衣服的事迹,天主教认为这是纪念圣徒圣髑与遗物的较为明显的经文根据。同样的在《天主教法典》1186-1190条具体规定了天主教徒敬礼圣髑的条例。并且天主教神学认为敬礼圣髑具有实际的促进信徒灵性与教会的合一。

历史上,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也谈及了圣髑敬礼,虽然古代教父和一些古代教会的书记都会谈及圣髑崇拜,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圣经是如何教导的。

血漏妇人的这个事迹,核心的经文在: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也就是强调的是妇人的信心,绝非是主耶稣的衣服。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圣经,对历世历代的圣徒是需要尊重和效法的,但是其遗骨或者遗物是不需要被放在教会内被崇拜的(甚至纪念也需要操作谨慎,因为人的老我的本性定是会拜偶像的,正如基甸的以弗得一样),圣徒相通实际是在真理和爱里的,教会的合一也是在真理和爱里的。正如主耶稣说:[路 11:47-48] 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那先知正是你们的祖宗所杀的。可见你们祖宗所作的事,你们又证明、又喜欢,因为他们杀了先知,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

圣经旧约也记载了一处先知骸骨的事件:[王下 13:21] 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见一群人,就把死人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一碰着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复活站起来了。这个事件是见证先知死后仍然印证上帝的同在,因为只有上帝能够复活一个人。但是后面以利沙的坟墓尚未被谈起,而上帝也隐藏了摩西的骸骨,其用意非常明显:怕以色列人拜摩西的骸骨触怒上帝自己。

称义成圣

天主教对救恩的认知可以从《天主教信理汇编》中找到,笔者不在一一例举在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几点

111.圣化恩宠使义人成为天主的朋友。

112.圣化恩宠使义人成为天主的子女,并赐予他天国的继承权。

上面谈到的圣化,新教表达为成圣。所以从这两点可以明确的看到,天主教把称义和成圣混淆了。被称义的人都是成为上帝的朋友,而被称义的人也都是成为上帝的儿女,更是天国的子民。

114.若无天主的特别启示,没有人能以信仰所特有的确切性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恩宠境界。

信理中的这点否认了圣徒可以有得救的确据,天主教认为得救的确据只给一些特殊的人。但是圣经告诉我们,[罗 8:1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 神的儿女;

117.成义的人能因他的善工,真正地挣取天主超性的赏报。

118.成义的人因其善工,得到更丰富的圣化恩宠,永生和更充沛的天国荣耀。

此处“成义”在新教称呼为“称义”,这两点主要在表达基督徒行善与恩典的关系。很明显,天主教认为已经称义的人行善可以赚取上帝的赏赐,也可以赚取成圣的恩典。这是与圣经所教导的相违背的。天主教整个救恩的教导是称义和成圣混同的。

圣经所教导的是:称义是在乎上帝的恩典,成圣是在乎上帝的恩典在先圣徒对圣灵的顺服在后。正如经上所记:[加 3:3] 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

圣母四端

天主教对马利亚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最后形成了著名的圣母四端教义。在《天主教信理汇编》中,表达如下

94.玛利亚真是天主之母。

95.玛利亚在成胎之时,没有沾染原罪。

96.玛利亚始终保持童贞。

97.玛利亚的身体和灵魂被提升天。

这四条信理形成的时间并不是一样的,但是是现在的天主教徒所认信的。笔者在这里要一一分析这四条对马利亚的信理。

“上帝之母”的称呼被确认在迦克墩信经中,主要的目的乃是为了确保基督的神人二性和独一位格,保证马利亚所生的是真上帝,而非仅仅是具有人性的耶稣。聂斯托利被定为异端就是因为他认为马利亚仅仅是耶稣人性的母亲,不认同“上帝之母”的称呼。从历史角度“上帝之母”在众多教父的文献中都有提及,但是亚他那修在此议题上的文献《论道成肉身》使用了“诞神女”一词,笔者认为比“上帝之母”更好,当然迦克墩信经中的“上帝之母”与“诞神女”意思几乎相同。

圣经记载到:[路 1:43] 我主的母到我这里来,这是从哪里得的呢?,这里有“我主的母”,且这段话是伊丽莎白在被圣灵充满后所说的。其实圣经间接同意了“主的母”的称呼,就是“上帝之母”的意思。而反对者和支持者的焦点在于马利亚是耶稣人性的母亲,还是耶稣基督整个位格的母亲。显然,从来没有人性的母亲的说法,并且与二性不可分的基要教义相违背,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位格与位格之间的关系。称呼马利亚为“上帝之母”没有问题。

但是该称呼的目的乃是为了持守耶稣基督神人二性不可分不可乱的基要教义,意思乃是真上帝出自马利亚的母腹,马利亚的位格与耶稣基督的位格的关系,并不是说马利亚具有神性。不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马利亚在天主教内部是被神化的。

“马利亚无原罪”的信理是天主教的1854年确立的,新教和东正教都反对。此信理是为了确保耶稣基督无原罪的教义,且前设是原罪是靠肉身传递的(奥古斯丁原罪观)。但是就圣经所见证的:[路 1:35] 天使回答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 神的儿子(或作“所要生的必称为圣,称为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无原罪更可看为圣灵的荫庇,而非因为马利亚无原罪。马利亚若无原罪,则其根本就无需救主,这与马利亚自身的宣告相悖(路1:47)。

“马利亚终生童贞”的信理是教会早期就接受的。但笔者思想良久真不知此信理与属灵或教义有何益处,或许和天主教对童贞的认识有关系。我们根据圣经的记载,马利亚和约瑟生育了一些孩子,马利亚终身童贞是错误的(可3:31;可6:3)。

“马利亚肉身灵魂被提升天”的信理是在1950年被确认的。据天主教所表达的,该信理主要聚焦于马利亚优先品尝天堂生活的实际,经文根据在启示录12章,天主教把这个女人解释为马利亚,只是这种说法是在埃皮法尼乌斯(主后315-403)开始提起。这个女人应该是指代旧约的以色列群体和新约的教会,绝非是指个体的女人。而且该信理只是提高了马利亚的地位,与圣徒灵性成长实在无实际的益处。

教会地位

天主教一直根据[太 16:18]来表达罗马教会具有首席权。早期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都不承认各新教教会是教会。只是在梵二之后天主教开始称呼新教各教会为兄弟教会,只是认为新教和东正教都需要回到大公教会的怀抱。言下之意,天主教的地位高于东正教和新教。

这个错误主要在于天主教对地方教会和圣而公之教会的混淆。从圣而公之教会角度,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但是从地方性教会的角度,整个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的地方性教会,且地方性教会的地位是平等的(启2-3章)。

圣礼圣事

天主教有七大圣礼,包括洗礼、坚振、圣体(圣餐)、忏悔、病人傅油、圣秩、婚姻。而我们认为只有主耶稣亲自设立的才是圣礼,所以只承认洗礼和圣餐。

祭祖之事

在中国的天主教允许信徒参与祭祀,是错误的。天主教对中国各地区的祭祀活动一刀切,甚至在杭州地区还允许信徒参与所谓七七之事(头七到七七),实际是允许信徒去交鬼,属于非常严重的错误。

只是这不是全部天主教教会的观点,当初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中国对祭祀的观点也并非一致,笔者这里只是就实际在天主教会看到这些,所以将这点记录在这里。

居间炼狱

《天主教信理汇编》第201条这样表述到

201.成义的灵魂逝世时,若有小罪或罪的暂罚,即进入炼狱。

在神学上有一个叫居间状态的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从一个人死后到基督再来之前是在哪里,又是什么状态。照着圣经所说,居间状态应该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乐园,一个是阴间。但是天主教又增加了一个居间状态,叫炼狱。顾名思义,炼狱这个地方就是要继续熬炼信徒用的。正如这段天主教信理所表述的一样。

炼狱的教义的经文根据是“凡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太12:32;可3:28-29;路12:10),天主教在解释这节圣经的时候使用逻辑推论认为主耶稣这里暗示有一些罪在来世可得赦免,那么在哪里赦免呢?又根据次经马加比二书12:38-45节,推论出为亡者祷告、炼狱等一系列与居间状态相关的教义。

当我们回到圣经的时候,首先我们不承认马加比二书等第二正典的内容属于上帝默示的圣经,所以以次经作为经文根据不可取。再者马太福音12:32节的正意乃是强调亵渎圣灵的罪是永不得赦免,绝非有天主教推论的意义。所以根据圣经,炼狱的教义不符合圣经。

赦罪权柄

《天主教信理汇编》这样表达到

165.教会从基督那里,承受了赦免洗礼以后所犯诸罪之权。

166.教会的赦罪权普及一切罪恶,毫无例外。

179.唯主教和司铎持有教会的赦罪权。

天主教认为教会具有赦罪的权柄,经文根据在[约 20:23]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同样之类的经文在马太福音16:1918:18都谈及了相同的主题。

天主教是从马太福音16:18节建立了教会论的核心,然后根据19节认为上帝已经将赦罪权赐给了教会,又由教会赐给了主教和司铎(神父、神甫)。并且以约翰福音20:23节作为一个经文的印证。那么约翰福音20:23节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其实不然,福音书中谈及赦罪或定罪,都与人是否相信耶稣基督有关。相信的被赦罪,不相信的被定罪。约20:23节之前是描述了使徒象征性的受圣灵事件,又根据[徒 1:8]节可以明确的知道这里谈及的赦罪和定罪绝非是使徒的权柄,而是福音的两个果效。

正如经上所记,[罗 1:15-18] 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 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原来, 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圣餐弥撒

《天主教信理汇编》这样表达到

148.基督的体与血确实地,真正地而且本质地临在圣体之中。

149.由于面饼的全部体质转变成基督的身体,酒的全部体质转变成他的血,因此基督真在圣体圣事中。

150.在体质变化以后,饼与酒的形态继续存在。

151.基督的体与血,他的灵魂与天主性,也就是整个的基督真正全在圣体之中。

152.整个基督在二形之中的任何一形内。

153.整个基督在二形之一被分开后的每一个部分内。

154.祝圣以后,基督的体和血持续地临在在圣体之中。

155.在圣体中临在的基督应受崇拜的敬礼。

从上面信理的表述看,我们知道天主教在圣餐论的议题上是属于变质说。我们不同意变质说的圣餐论,这样的圣餐论具有将基督再一次献祭的暗示,其实天主教在有一些场合就是这样表达的,非常的危险。

而照着圣经的见证,“为的是纪念我”(林前11:24)是圣餐最终的目的,乃是为了记念基督之约,思念基督之爱,恢复与基督的关系,并且领受上帝在圣餐中赐下各样属灵的福气。

总结及对教会和圣徒的建议

综上所述,天主教在一些基要真理上有偏差,特别是圣经论。因为天主教会直接引用旧约次经来建立教义,这是不符合教义建立的基本原则。在对马利亚的态度、对普世性教会与地方性教会的认识及一些其他的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

所以笔者认为天主教会是有严重异端教训的教会系统,但因为其仍然含有救恩的信息,里面也不乏重生得救有主生命之人,只是在成圣的事上因为天主教会错误的教导,实难有顺从圣灵的作为。

因此,笔者建议个体圣徒不宜参与天主教会各类聚会,教会在与天主教会也不可有事工从层面的连络。若有天主教徒来到我们的教会,笔者建议在与教会领袖交通后,才决定是否接纳聚会,以显明基督的爱与我们教会较为宽广的普世性教会胸怀。在圣徒个体之间连络上,若仍然保有基督的爱中的交通,笔者认为私人关系是可以被接纳的,只是前提需要教会知道这样关系的存在,以使教会成为圣徒的遮盖。

 

附:梵蒂冈第二次会议中对新教的态度

 

《教会宪章》第二章《论天主的子民》15节

论教会与非天主教基督徒的联系

15 对于已经受洗而享有基督徒的美名,但不承认全部的信仰,或不保持在伯多禄继承人领导之下的共融统一的人们,教会自知有多种理由仍与他们相连。因为有许多人遵圣经为信仰处世的标准,表现着笃实的宗教热诚,虔信全能天主父及其子基督救世主;他们领过圣洗,因此与基督相连,甚至在他们的教会或团体内承认并领受其他的圣事。他们中不少的人还有主教之职,他们举行圣体圣事,并且对天主之母童贞玛利怀有孝爱之忱。此外还有祈祷及其他善工的互通共融,甚至于在圣神内某种程度的真正连结,因为在他们中间圣神也用恩宠运行其圣化的德能,并且坚固了他们中的若干人直至流血致命。同样的,圣神在所有基督的门徒中,激起希望与行动,使大家按照基督规定的方式,和平地统一在一牧一栈之内。为达到这个目的,慈母教会不断地在祷告、切望和工作,并劝勉子女们洁炼革新,好让基督的记号更清晰地反映在教会的面部。

《认识罗马大公教会(天主教)》有4个想法

  1. 你去欧洲看一下就知这个宗教怎么回事了,经常能见到乞丐和吉普赛女郎跪在教堂门口乞讨,里面全是偶像,还有不少地方要收不菲的门票,烧香也是要钱,说实话,和中国的破庙没啥区别.等同于拜偶像

    1. 谈不上唬人,有些事您得尊重历史事实。包括现在的罗马教会,也是极为复杂,不可能用一句商业公司就定论的。就说中国大陆的罗马教会,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没有您说的这种商业公司的感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