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16.22 | 万不可如此

之前写过一篇“彼得责备耶稣”,今天对照马太又有一些有意思的理解,写在这里。这篇更是印证了当彼得听闻拉比谈及自己的使命时的复杂心情。 希腊文本使用 Byzantine text form 2018

原文如下(为行文之便,也包含了21和23节):

[Mat 16:21] Ἀπὸ τότε ἤρξατο ὁ Ἰησοῦς δεικνύειν τοῖς μαθηταῖς αὐτοῦ ὅτι δεῖ αὐτὸν ἀπελθεῖν εἰς Ἱεροσόλυμα, καὶ πολλὰ παθεῖν ἀπὸ τῶν πρεσβυτέρων καὶ ἀρχιερέων καὶ γραμματέων, καὶ ἀποκτανθῆναι, καὶ τῇ τρίτῃ ἡμέρᾳ ἐγερθῆναι.[Mat 16:22] Καὶ προσλαβόμενος αὐτὸν ὁ Πέτρος ἤρξατο ἐπιτιμᾷν αὐτῷ λέγων, Ἵλεώς σοι, κύριε· οὐ μὴ ἔσται σοι τοῦτο.[Mat 16:23] Ὁ δὲ στραφεὶς εἶπεν τῷ Πέτρῳ, Ὕπαγε ὀπίσω μου, Σατανᾶ, σκάνδαλόν μου εἶ· ὅτι οὐ φρονεῖς τὰ τοῦ θεοῦ, ἀλλὰ τὰ τῶν ἀνθρώπων.

上面加粗加色的词按照顺序分别为

  1. ἐπιτιμᾷν,责备。指彼得再听到拉比述说使命时,对耶稣直接的责备。
  2. Ἵλεώς σοι,这句话是要重点分析解释的,见下文。
  3. εἶπεν,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联合马可的经文,其实是责备的语气。

Ἵλεώς σοι 是一个当时常用的短句,用来表达“愿上主怜悯你”这个意思。

我们和合本翻译为“万不可如此”,是一个意译的翻译。

如果直接翻译为“愿上主怜悯你”,那是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翻译。因为彼得在耶稣谈及自己使命时,认为自己的老师错到一个地步,需要上主的怜悯

当然这的确是当时的一句俗语,要表达谈及的事情不会发生。

你可以尝试读读直接的译文,是完全不同的冲击力。

陶恕简要生平

虽然有些独来独往,但却是与主亲近之人

陶恕熟知于基督徒,乃是因为他的许多作品。从灵性的传承讲,他出生于弟兄会,走过循道会,成长和服侍在宣道会。 他因从小的成长环境,生性独来独往,反而造就了他常常与上主单独相处的机会。当然这也成为他在圣徒团契之间与家庭生活中的些许障碍。 本篇将记述陶恕作为上主兴起的仆人的整个人生重要节点。他的得胜,他的单纯,他的奥秘派,也有他在家庭婚姻育儿上的软弱。 让我们对他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因一篇简要的生平无法完整概括一个人的一生。 本篇许多资料引用自陶恕的传记

出生与成长

陶恕的祖籍在英国。他的祖父从英国移民到了美国工作生活。祖父母一共生了8个孩子。

祖父虽为伐木工,但却是一位爱看书看报的伐木工,被人称呼为“绅士农夫”。或许陶恕喜欢阅读还有基因遗传呢。祖母则是一位敬虔的长老会信徒,她还用信仰的方式来教导他们的八个孩子。

这八个孩子中,雅各斯奈德陶恕便是陶恕的父亲。在祖父运送木头意外身亡后,雅各斯便料理自己的农场。

雅各斯娶了一位名叫碧露丹丝杰森的女子,二人生了六个孩子。本文的主人公陶恕排行老三,生于1897年4月21日。

继续阅读“陶恕简要生平”

可 8.32 | 彼得为何要斥责耶稣?

彼得斥责耶稣背后是魔鬼的作为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老师的尊重是自然之事。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各方各族各国各民都有这样的美好传统。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夫子,跟随他的学生也尊重他们的老师(当然心灵仍然有许多起伏波动)。 但今天所要记录的经文,则是让我自己跌破眼镜,遂记录在此。

文本意思的梳理

文本是在马可 8.32,引用如下:

[Mak 8:32] καὶ παρρησίᾳ τὸν λόγον ἐλάλει. Καὶ προσλαβόμενος αὐτὸν ὁ Πέτρος ἤρξατο ἐπιτιμᾷν αὐτῷ.

所要分析的是加粗词语:ἐπιτιμᾷν

继续阅读“可 8.32 | 彼得为何要斥责耶稣?”

可 7.9 | 心灵歪曲的巧妙

邪恶的巧计

今日读到 马可7.9 时,一个词映入眼帘,它叫做 Καλῶς。它本身是一个美好的词,褒义的词。当然在 7.9 里面,他成了一个反讽的词。

当初造之人心灵歪曲谬改上主命令(伊甸背道事件),从此以后人类社会就有了“伪善”这个词。这是一个刺耳的词,一个人宁可被定为恶霸,也不愿意被人说伪善,因为伪善意味着不真

继续阅读“可 7.9 | 心灵歪曲的巧妙”

亲岑多夫简要生平

一位向往合一和普世宣教的圣徒

亲岑多夫,也被译为辛生道夫、青岑多夫等,是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创始人。 与一般的创建者不同,他并不想开宗立派。所以在德国的莫拉维亚弟兄会,就会和路德宗去沟通,询问是否可以并入。在英国的莫拉维亚弟兄会,就会和圣公会沟通,询问是否可以并入。 因此,亲岑多夫内心最重的一个负担就是基督徒能够合一,还有一个负担乃是普世的福传。 其也是为数不多的愿意舍下一切去跟随主的贵胄。 本篇会简要记录其为上主使用之一生,亦会记录他生命中的亏缺。也是与我们知晓,虽为上主重用之人,但人不过是人。

出生及幼年

1700年5月26日,亲岑多夫出生于德勒斯登——今德国西北部。为其母的首生子。

他的母亲在其出生后,就祷祈在上主面前说:

但愿满有怜悯的上主管治这孩子的心思意念,使他无可指摘地走在正路上。但愿邪恶的事无法操纵他,使他的脚步因神的话语而坚定。这样,他将一直具有属天的美德,从今生直到永远。

继续阅读“亲岑多夫简要生平”

约 20.16 | 亲切的家乡话

复活的耶稣与抹大拉马利亚相互的称呼深意

当巴别塔事件之后,人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且形成不同的语言。人与人的相处中,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会显出某种人与人的亲近关系。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何会流泪呢?是因老乡用同样的乡谈,老乡又有许多类似的成长经历和共同记忆,这极大的缩近了二人的关系。

继续阅读“约 20.16 | 亲切的家乡话”

可 5.3 & 5.19 | 一位可以回家的人

一位可以回家的人

阅读马可原文时注意到了此两处经文的细节记录,自己心中被触摸到。所以简单记录在此。 希腊文本为 Byzantine Text Form 2018

格拉森被魔鬼附着之人事件被记录在马太、马可和路加之中。本文并不做平行文本的对照研读,只是将心中的感受简单记录。

继续阅读“可 5.3 & 5.19 | 一位可以回家的人”

可 4.12 | 上主是否愿意人人悔改?

上主是愿意人人悔改的

病体初愈,本来这篇应该是在正月初发的。现在发在这里,并非是说已经解决了这节疑难文本,而是希望给予一个更加宽阔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再思考文本的语法用词和脉络。或许这样去读此处文本,理解的会更加的完整。 以下希腊文本采用 Byzantine text form 2018

可 4.12的文本如下

[Mak 4:12] ἵνα βλέποντες βλέπωσιν, καὶ μὴ ἴδωσιν· καὶ ἀκούοντες ἀκούωσιν, καὶ μὴ συνιῶσιν· μήποτε ἐπιστρέψωσιν, καὶ ἀφεθῇ αὐτοῖς τὰ ἁμαρτήματα.

而在其他的福音书中,平行文本引用如下

[Mat 13:15] Ἐπαχύνθη γὰρ ἡ καρδία τοῦ λαοῦ τούτου, καὶ τοῖς ὠσὶν βαρέως ἤκουσαν, καὶ τοὺς ὀφθαλμοὺς αὐτῶν ἐκάμμυσαν· μήποτε ἴδωσιν τοῖς ὀφθαλμοῖς, καὶ τοῖς ὠσὶν ἀκούσωσιν, καὶ τῇ καρδίᾳ συνῶσιν, καὶ ἐπιστρέψωσιν, καὶ ἰάσομαι αὐτούς.

这里引用的平行文本只是包含了此难解文本的文本,所以路加8.9-10节没有被包含在此。

我们来简单的梳理一下此节文本的上下文。

继续阅读“可 4.12 | 上主是否愿意人人悔改?”

加尔文简要生平

具有学者样式的改革者

约翰加尔文是上主所使用的器皿,其巨著《基督教要义》奠定了整个改革宗的教义神学根基。 他也是一位争议人物,人对他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乃是时代中的一位先知,有人说他乃是发明邪恶的双重预定论的恶人,也有人说他是美国的精神之父,更有人说他是万恶的恶魔,将人烧在火刑柱之上… 许多看法,许多观点,不一而足。但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读教会历史绕不开的人物,甚至是读世界历史绕不开的人物。 

此篇是一篇短篇,因加尔文相关史料、传记、神学、释经作品留存甚多,短短一篇无法很完整的介绍加尔文,只记录了大致的人生关键时刻点。

出生与成长

加尔文在1509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的诺阳(Noyon)。此城位于巴黎东北60公里,是一座老城。在公元500年时,便有一位主教在此。768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也在此加冕。

如此说来,此城还颇有一些名望。在当时天主教盛行时期,信仰已经沦为利益的工具。城内罗马教会的各教阶领袖都忙着敛财和注重自己的势力范围,丝毫不去顾念上主之羊群需要。实则乃是辖制羊群,而非做群羊之榜样。 继续阅读“加尔文简要生平”

可2.20 | 从新郎离开看

神人二性联合于一个位格乃是道成肉身的奥秘。

这是一个很细节的点,但却可以有很深的挖掘。一字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为了将事情和人物讲的更加清楚。

在马可二章中,有一处很有意思的文本,这文本我们无法从和合本中读出,但文本就在那里。这是更为丰富的细节解读。 继续阅读“可2.20 | 从新郎离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