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浏览并执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 "同意"类别下找到有关所有 cookie 的更多信息。

被归类为 "基本"的 Cookie 保存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 来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以及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只有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这些 cookie 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 cookie,但禁用某些 cookie 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总是激活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cookies可以显示

【转】为何马可福音16:9-20应包括在圣经内-Westcott与Hort谬误个案研究

引言

早在Westcott与Hort率领委员会于1881年修订圣经,并他们的支持者首度引进一个系统化的批评文本以前,就有基于文本理据,质疑马可福音应否包括16:9-20,其中最著名的批评学者要算Tischendorf与Griesbach等。今天多数现代派文本学者认为,此部分经文约在2世纪后加上去,托名马可所写,而马可福音「原本」的结尾已散佚;然此说实不合理,似是无中生有。尽管没多少理据证明应从书卷删除那部分经文,但几乎所有自然派文本批评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此外,当今几乎所有新版本圣经要非真的删掉此部分,最少也加以括号,并注明「此部分原不属圣经」。

马可福音16:9-20是个好例子,可见将Westcott-Hort范式应用到文本批评上之谬;他们的理据,乃基于几个篇幅小又有错谬的希腊文抄本。其实支持此段经文属马可福音的理据多如牛毛,但现代文本批评学者依然将这部分删除。明显地,我认为「马可福音16:9-20乃后添」之说,从外证角度看,主要基于「愈古老愈好」的标准,其实此法不通,循此路径,甚至反过来驳倒批评文本支持者所言,笔者已另文讨论。[1]

先看看希腊文抄本证据,其实很多证据支持此段落的确属马可福音。Bruce Terry[2]列举如下:

支持16:9-20属马可福音的抄本:

  • 亚历山大抄本(A)-(5世纪,安息尔字体,福音书属拜占庭文本类型)
  • 以法莲文本(C)-(5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伯撒抄本(D)-(5/6世纪,安息尔字体,西方类型)
  • K(9世纪,安息尔字体,拜占庭类型)
  • W(5世纪,安息尔字体,一般认为马可福音5:31-16:20属该撒利亚类型)
  • X(10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Delta(9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Theta(9世纪,安息尔字体,该撒利亚类型)
  • Pi(9世纪,安息尔字体,拜占庭类型)
  • f1与f13(共16个该撒利亚类型文本,11至14世纪)
  • 28(11世纪,小写字体,该撒利亚类型)
  • 33(9世纪,小写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565(9世纪,小写字体,该撒利亚类型)
  • 700(11世纪,小写字体,该撒利亚类型)
  • 892(9世纪,小写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1010(12世纪,小写字体,拜占庭类型)
  • 拜占庭文本合集
  • 部分希腊文礼仪书

不支持16:9-20属马可福音的抄本:

  • 西奈抄本(À)-(4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梵蒂岗抄本(B)-(4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304(12世纪,小写字体,拜占庭类型)
  • 2386(11世纪,小写字体,拜占庭类型)
  • 大部分希腊文礼仪书(参下文)

此外,部分抄本在8节后有另一结尾:「她们听见这话,就将一切告诉彼得,和〔他〕身边的人。后来,耶稣亲自派他们出去,从东到西,叫圣徒与不至灭亡的人去传永恒救恩的信息,阿门。」此段见于:

  • L(8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Psi(8/9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099(7世纪,安息尔字体,亚历山大类型)
  • 0112(6/7世纪,安息尔字体,安息尔083一份残卷)
  • 274旁注(10世纪,草书体,拜占庭类型)
  • 579(13世纪,草书体,亚历山大类型)
  • 一个希腊文礼仪书(1602,希腊语/沙希地科普特语〔Sahidic Coptic〕对照)3

从以上列举证据,可见实在没理由质疑马可福音16:9-20不属该书卷。支持的希腊文本,与不支持的一样古老(下面会谈到,若将说希腊语的早期教父作者见证包括在内,则支持这个较长结尾的证据,较反对者更古老)。再者,也必须注意支持的各个希腊文本其一致性(大部分属拜占庭类型)。

反观Terry列举反对9至20节原属马可福音的抄本证据则较薄弱。举例说,尽管抄本2386缺此节,但必须留意(如Terry所提),这是因相关皮卷散佚所致(这令人质疑文本批评家怎么能以此作支持或反对证据)。

西奈抄本304也有同样问题。虽然文本批评家常提此抄本马可福音并无长结尾,然所提理据并不坚实,如Maurice Robinson说:

『〔304〕主要在诠释部分。福音书经文穿插在诠释段落之间,不应视之为「正常」接续的西奈抄本文本。此外,要分辨经文与诠释部分也很难…继〔16:8〕gar字之后,此西奈抄本有个符号,像个填密了的o字,继而有多页诠释,是其他福音书结尾之概述,甚至也引述其他福音书。之后的诠释部分,才开始概述eteron de ta para tou Markou,应是论其他书卷未提及、惟见于马可福音之内容。最后引述其他书卷论抹大拉马利亚、彼得、加利利、妇女惧怕等内容,但诠释忽然在此结束,并未完成余下叙述或对照讨论。我怀疑论释部分(只有马太及马可福音)原本有继续讨论,但最后一页散佚了…因此我认为西奈抄本304不能印证短结尾之说…。』[4]

Terry列举不支持9至20节属马可福音的证据之一,是众多希腊文礼仪书,据批评文本派所说,大多数礼仪书都缺此段。其实不然。James Snapp牧师指出,首提大多数希腊文礼仪书缺此段的,是James Brooks的释经书;[5]惟Snapp不敢苟同,他说:「希腊文礼仪书有不少证据证明16:9-20原属马可福音。据我所知,整全的礼仪篇章莫不包括16:9-20在内。」[6]礼仪书也的确印证Snapp牧师的话,据标准拜占庭瞻礼历,在复活节后第五个星期四、诸圣节晨祷,并继后十个星期日都读马可福音16:9-20。[7]可见指马可福音并无长结尾的说法,所提证据并不坚实。

基本上,主要的希腊文本证据,都与自词「最古老并最佳」的西奈抄本与梵蒂冈抄本相对;文本学者偏好这两个文本,仅以此为基础,就想推翻支持长结尾的所有抄本证据(此外还有其他证据,下文再谈)。还有另一点,令批评家理据更显薄弱,梵蒂冈抄本在8节后留空了整整一栏,空位尺寸很接近9至20节所占篇幅,可见抄经人是明知道有此结尾,只是不肯定是否删除该段,惟有留空,以备日后可能要将经文加上去。此外,上述四个安息尔字体的短结尾文本,均在20节后写明,有一个长结尾,显示文士不太肯定哪一个结尾属原著。[8]

还有其他古老译本,亦印证16:9-12原属马可福音。Terry列举许多古老版本支持长结尾,如叙利亚文通俗译本(Syriac Peshitta),约于二世纪中至四世纪末译成(学者仍未有定论),此抄本包含相关经节。另外,大部分其他叙利亚文古译本都包括16:9-20,如库热顿抄本(Curetonianz,约425年)、巴勒斯坦抄本(Palestinian,五世纪),和大部分哈可兰抄本(Harclean,七世纪);其余小部分哈可兰抄本正文虽缺此段,却也见于旁注。

武加大本从一开始就包含此段。耶柔米虽随优西比乌之说,指不少希腊文抄本缺此段,却仍将之写进武加大本。值得留意的是,按耶柔米的说法,他乃是用手边可得的希腊文抄本修订当时种种拉丁古本证据(或最少一个拉丁古本,因在武加大本面世前,奥古斯汀不想有太多拉丁版本,所以当时这类文本不会太多)[9]。早期教父希腊文著作里引述马可福音长结尾由来已久(参下文),足证此段一直存在,尽管优西比乌指不少希腊文抄本缺此段。按合理猜测,耶柔米所用的希腊文抄本可能就有此段,不然的话,他大概会将这个段落从武加大本删除。再者,也是按合理推论,耶柔米所做的工夫,是修编当时的拉丁古本,使其规范化,而似乎这些文本亦包含马可福音长结尾。他手上的拉丁古本约于150年或后二十年时,从希腊文翻译过来,[10]其意大利形式后来成为中世纪时瓦勒度派(Waldensians)圣经之基调,较少受当时流行的天主教武加大本影响(事实上,罗马天主教一直打压瓦勒度派,是以此派似乎不大可能随教廷模式修改其拉丁文圣经);此派圣经译本就包含马可福音长结尾,从瓦勒度派圣经译成的塔尔德文抄本(Tepl Codex)也是如此。追本溯源,可知拉丁古抄本的确包含马可福音16:9-20,从而发展出尔后各种译本;而并无证据显示,瓦勒度派拉丁文圣经是受武加大本影响的。

值得留意的是,仅一个拉丁文古抄本(博比奥抄本〔Bobbiensis〕k,公元400年)不包括长结尾,却以短结尾取代之,不像其他抄本,仅在9节前作修订附注;博比奥抄本是这样处理的惟一抄本。然而这个文本却不太可靠,比如说,在3至4节之间出现不寻常的插段,8节部分亦遭删除;因此,以这个抄本作为反对长结尾的证据,也不大可靠。

此外,哥德文本(译于约350年)亦证明长结尾的确存在。相关段落多见于科普特译本,及所有含马可福音16章的埃塞俄比亚抄本。文本批评学者常说,马可福音长结尾在埃塞俄比亚抄本从缺,如Bratcher与Nida等指,「阿美尼亚、埃塞俄比亚与格鲁吉亚版本诸多重要抄本」均不含该段落;[11]Metzger亦曾经认同此看法,后来却推翻前说,承认长结尾的确见于诸多抄本。他指出,「笔者查考65种埃塞俄比亚抄本的马可福音结尾,发现没一种结束于16:8,大部分(47个抄本)都在8节后写上今日所称的短结尾,随后再写长结尾(9至20节),情况与学者一般说法有异」。[12]

缺此段落的,其实只有叙利亚文西奈版本(四世纪),及其中一个沙希地科普特语抄本。另两个埃塞俄比亚礼仪书亦然,但那并非正式的马可福音文本,而且是残篇,之所以缺少相关段落,可能只由于抄本损毁,因此不足以成为证据。阿美尼亚文本大致上都不含长结尾,但要留意的是,五世纪时一位阿美尼亚主教戈普的阿兹尼(Eznik of Golp)曾在其著作《抗异端》(Against the Sects, 441-449)引述马可福音长结尾。[13]虽然Colwell指出,Lyonnet曾反驳此证据,[14]认为阿兹尼所引述经文无论与希腊或阿美尼亚的武加大本都不相近,然而Lyonnet此说其实是针对Conybeare的说法-即以阿兹尼征引经文证明他有「今天的阿美尼亚版本」,并非以推翻长结尾说。而我们知道,阿兹尼曾参与阿美尼亚本圣经早期翻译与修订工作,因此似乎驳倒Lyonnet的论据。现存阿美尼亚武加大本要到976年才成书。阿兹尼应在以弗所会议后,带同希腊文经卷返回阿美尼亚,据此翻译早期阿美尼亚版本;他征引马可福音该段经文,足证他手上版本包含那个段落,他也认为可靠,并将之包括在译作里。

从其他古本证据足见,或论普遍性、或论抄本年期,均证马可福音应包括16:9-20。经文见于多个译本,均可追溯至早期希腊文本,较反对此说的文本证据(西奈与梵蒂冈抄本)更古老。

有说这论据不强,因目前并没有据之翻译的原抄本,不能肯定原本真有这段经文,或是翻译时因武加大本的压力而后添上去的。但这个驳论甚为薄弱,有几个理由。第一,是长结尾的普遍性。我们看见整个古代世界里,同一段经文以同样方式、同样读法(虽间或有一点差异)出现;也正是那些译法上小差异,证明9至20节本来就大致如此,而非后来据拜占庭文本模式添上去的。

第二,许多此等译本之翻译、流行地区,均在武加大本影响范围外(如科普特、埃塞俄比亚与叙利亚译本),或在武加大本传至并流行以前已在当地使用(哥德)。第三,批评家的论据,实也自相矛盾-此派常提的希腊文本证据,均是原版本后三世纪作品;若说长结尾可能是这段期间内由文士后添的,那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些「最古老又最佳」的希腊文抄本之所以缺少该段经文,乃由于更早期的母本缺页,致令西奈及梵蒂冈抄本散佚该段?[15]再者,下文会谈到,不少早期教父希腊文本早在亚历山大文本出现前就引述这段经文,足证他们手上的希腊抄本载有马可福音长结尾。

除种种文本证据外,早期教父著作亦证明16:9-20原属马可福音。最早期例子,有帕皮亚(Papias)引述马可福音16:18,引述自优西比乌。[16]帕皮亚与几位使徒和门徒同时代,曾记述巴撒巴(参使徒行传1:23)误服毒药却蒙神迹拯救,同时记述几宗神迹,是继承自众使徒的传统事迹;他强调,如此蒙神迹拯救与令死人复活乃关乎基督,并且他似乎相当熟悉马可福音长结尾,将该节经文与主耶稣基督相提并论。可见帕皮亚可能特意提及此传统,以作履行马可福音16:18之示范。

约165年,殉道者游斯汀(Justin Martyr)也似乎提及马可福音16:20。[17]他在解释基督升天、并在父神右边掌权之教义篇章里,就用「〔证实所传〕的道」(tou logou)、「到处传扬福音」(exelqonteV pantacou ekhruxan)等语句,并述基督升天后众使徒的活动。游斯汀将这些语句相提并论,与马可福音16:20做法如出一辙(只调转次序);据上文下理看来,似乎游斯汀也很熟悉马可福音长结尾,于此隐然提及。

约在同时代,爱任纽(Irenaeus)曾直接引述马可福音16:19(约公元177年),[18]亚述人塔提安(Tatian)也在其《对观福音》(Diatessaron)[19]包括此段在内,此文献旨在尝试调和四福音叙述。(约公元175年)特土良(Tertullian)约于公元215年曾提及马可福音16:19。[20]另据特里格利(Tregelles)说,[21]希坡律陀(Hippolytus,约公元235年)最少两次引述马可福音16:18-19。赛普良(Cyprian)记述第七次迦太基会议(公元256年)时写道,泰伯流的文新度(Vincentus of Thibarus)明显引述马可福音16:17-18。[22]《使徒宪典》(Apostolic Constitutions,三至四世纪)曾引述马可福音16:16[23],另在别处两次提16:15。而据马格尼斯(Macarius Magnes,约公元390年)说,新柏拉图学派的波菲里(Porphyry)或其门生希洛克勒(Hierocles,一般将其作品误定于早一世纪)常攻击马可福音16:18,提及二人质疑该段经文所传达信息(却非质疑经文之可信性),并述马格尼斯的驳论。[24]叙利亚教父阿弗哈德(Aphrattes,约公元345年)也曾引述经文,[25]足证该段已广为叙利亚基督教徒接受。

最早反对16:9-20原属马可福音的,大概是优西比乌,他说大部分希腊文抄本都缺该段。[26]然而他提此说之背景,是尝试整合福音书记述,他因此目的而提出理据,其实相当薄弱。[27]优西比乌较熟悉的文本都缺马可福音长结尾,其实不难理解,因几种抄本来源均属亚历山大类型,与西奈及梵蒂冈抄本关系密切。有说优西比乌约于公元315年为国皇君士坦丁预备的50种抄本,都源自西奈及梵蒂冈抄本。[28]他手上未必有帝国别处流行、载有相关段落的其他抄本,而那正是爱任纽及帕皮亚所用的。再者,优西比乌所反对的马可福音长结尾,其实也是个选项,不过他为整合四福音而必须二择其一,只是他认为马可福音终于16:9比较能调和四卷记述而已。这反而证明,优西比乌不仅知道有此结尾,也见于诸多抄本,并非如他所说在众抄本中从缺;不然的话,他不如说该段经文杜撰,索性完全删掉更简单。

论者亦常指耶柔米(约公元395年)是另一反对长结尾论的早期教父。但正如Burgon所说,他不过随优西比乌之说,算不上独立判断。而实际上,耶柔米并不反对此段经文存在,甚至曾在著作里引述马可福音16:14,并在修订拉丁古本的武加大本中包括此段落。要知道耶柔米修订拉丁译本的时候,乃是手持希腊抄本,若后者不含相关段落,他必不会将经文写进拉丁译本里去。因此,按合理猜测,他手上的希腊抄本载有长结尾,尽管他随从优西比乌的理论。

不少早期教父著作大量引述马可福音长结尾,印证基督教史最初数世纪的基督徒均接纳此段是原有经文,与马可福音其他部分、并整本圣经享同等权威。除上述文献外,Burgon另举长长一列早期教父著作清单及文献,均曾引述该段经文,包括:三世纪的《彼拉多行传》(Acta Pilati),并异端赛尔苏斯(Celsus)的著作;四世纪有叙利亚正典列表(Syriac Table of Canons)、低土马(Didymus)、叙利亚使徒行传、李奥提斯(Leontius)、托名的以法莲(Pseudo-Ephraem)、耶路撒冷的西里尔(Cyril)、伊彼法尼(Epiphanius)、安波罗修(Ambrose)、奥古斯汀(曾在几篇论复活的讲道中引述该段,足证西方礼仪书广泛接受经文),和屈梭多模;五至六世纪有里奥(Leo)、涅斯多流(Nestorius)、亚历山大的西里尔、帕特里修(Patricius)、梅格道(Marius Mercator)、希斯修(Hesychius)、格利安提斯(Gregentius)、普罗斯帕(Prosper)、帖撒罗尼迦的约翰,和莫特提斯(Modestus)。[29]

纵观双方证据,论者若够客观,即可见希腊文献、其他古本,并早期教父著作均有充足证据,证明16:9-20原属马可福音,当时已广泛接纳为经文部分。尽管如此,文本批评学派总是诸多反驳,图推翻此说。

内证

除Westcott与Hort的错误假设外,文本批评学派亦诉诸行文风格,指马可福音16:9-20写作手法有别于书卷其他部分,从此推论出马可福音「原本」的结尾已散佚,于二世纪中才让后人以目前的「长结尾」取代。但如上所述,同时存在的「短结尾」只见于少数较后期的希腊抄本,未被哪位早期教父、或任何古本引述过,除了一个拉丁文古本外(但这个文献与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一样,有「最古老未必等于最好」的问题)。当然,论者提这个短结尾,非以此作为马可福音「真正的」结尾,仅藉以显明有文士抄经时擅自补遗,从侧面证明长结尾也可能是后添的。

这的确也令人生疑,却是个循环论据,你要接受文本批评学派所说,则必先接受长结尾的确于二世纪中由文士添加,不然的话,光提六世纪文士添加短结尾一事,根本不足以证明长结尾也是后添的。你若从一开始就不认为长结尾是二世纪中期杜撰的,就更难以六世纪时的补遗例子,反证二世纪时就有人添加内容的说法。

另外,有说长结尾是为补马可福音「原著已散佚结尾」之漏,这又可能吗?值得留意的是,「长结尾在二世纪中出现」之说,只是Westcott与Hort一派瞎猜,旨在推翻早期教父曾引述经文之证据,因相关文献较「最古老而最佳」的亚历山大类型文本更早。文本批评学派之理论,主要仰仗梵蒂冈与西奈抄本权威,两者皆为四世纪中至晚期作品。但早期教父著作早在两世纪前已引述马可福音长结尾之经文,就令他们的说法站不住脚了;这些例子大大削弱了文本批评学派所举文献之权威,他们由是抓狂,惟有自圆其说,指长结尾是二世纪中期后添的,才让众教父广泛征引。换言之,他们并没质疑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否有漏洞,却是发明情节以迎合理论。

而这个「杜撰长结尾」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前面说过,似乎有更早期的教父著作-约在一、二世纪转折时期-就引述马可福音16:18,即前述巴撒巴误服毒却蒙拯救之记述。再者,马可福音16:9-20见于众多古本,足见其普遍性,在古代基督徒世界广泛流存,亦有大量希腊抄本证据。与此同时,整个罗马帝国的教父著作文献亦支持长结尾说。杜撰说难以解释的是,这个「杜撰」的结尾怎么能在整个古代世界广传,且见于各种马可福音文本,流传至今;又为何反面证据只见于埃及一带,并寥寥几个属亚历山大类型的版本?

面对理据不足的困境,像Metzger等文本批评学者惟有提出行文风格的内证,显示长结尾有别于马可福音其他部分,不可能出自同一作者手笔。以下为Metzger所提论据:

「长结尾虽见于各种文本证据,有的也相当古老,但从内证可见,该段落应是二等文本。举例说,当中有17个字非马可惯用,也不像马可的风格;8至9节之间过渡不顺(8节的主语是妇女,9节的主语却应是耶稣);还有9节再提及马利亚,但其实之前(1节)她已经出场了-这都显明长结尾是后添的,因见马可福音在8节忽然完结,于是添补更完整的结尾。」[30]

或者先谈谈Metzger较慎密的理据-长结尾用词非马可惯用语。但仔细查究,这论据其实不太有说服力。Holland就曾提出有力驳论,[31]他说,虽然马可福音16:9-20确有若干词语,并不见于马可福音别处(但所有「独特用字」均以其他形式见于该书卷),但在新约里,这并非单一现象。马可福音的长结尾共有183个希腊字,其中53个不见于马可福音,21个不见于新约。Metzger认为,在这相对短小的篇幅竟有那么多独特用字,足证风格迥异;此论据似乎强,其实不然。Holland举路加福音1:1-12为例,两段篇幅相约,却也有20个字或字词形式不见于新约别处。再者,在长结尾以外的马可福音其他内容,也有不少于102个独特用字,是这卷书特有的。同样地,另三卷福音书亦有不少独特用字或字词形式(马太137个,路加312个,约翰114个),因此马可福音(或新约其他书卷)任何段落之用字风格独特,不足以证明16:9-20原不属该书卷。Bruce Terry曾对马可用字与写作风格作类似、但更深入分析,所得结论是,文本批评学者的说法是言过其实。[32]

至于Metzger其他论据,都乏善足陈。他说8至9节之间转折不顺,令9至20节似是8节突然终止再后添的。但综观该福音书卷,也有其他几处转折不顺的情况,当中主语、地点等都在叙述中突然改变。比如马太与马可的叙述,可见彼得跟著拘捕耶稣的兵丁等一行人(马太福音26:58;马可福音14:54),却忽然笔锋一转讲别的事,然后再回说彼得不认基督(马太福音26:60-75;马可福音14:66-72),两卷书皆在彼得故事中间插进毫不相关的情节。另一个例子是马可福音5:22-43,在基督令睚鲁女儿死而复生的故事里,插进他医治血漏妇人的情节,中间打断了故事的流程,也没尝试将插段融进死而复活的大故事里去。这两个例子正如马可福音16:8至9节之间的问题,行文皆非常突兀,却没有人因此质疑该段落之可信性。

Metzger又指,9节重提抹大拉马利亚这个主位。但正如Holland指出,[33]这是因为1节也提及另一个马利亚(雅各母亲),因此9节时必须注明,救主是向抹大拉马利亚显现,以免混淆。当然,经文也补充说,耶稣曾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鬼,但这做法非本段独有,亦见于路加福音8:2。可见批评的论据未能成立。

总结

实在难以理解为何文本批评学派亟欲从神话语删除马可福音16:9-20。如前所说,希腊文本的外证其实证明本段的确属于马可福音,其他古本亦强烈印证之。批评学者因外证不足,就诉诸内证,但理据亦站不住脚。然而他们依然将16:9-20排除在马可福音之外,以此为「学者」立场,谁敢反对即判为不学无术之辈。此等批评学家无论治学态度或方法(其实也不限于这个问题)都与进化论者相似。进化论者声称其科学证据「铁证如山」,但没有一个证据通过理性与科学测试。基本上,物种起源之整个偶发进化论基础都很薄弱,只需学士学位程度的科学知识已足以驳倒。同样地,文本批评学派爱说「学者所言」、「铁证如山」,以支持其立场,但所提论据往往只是「版本愈古老愈好」等三流货色,且对其他证据(如早期教父著作引文)视而不见,是治学大忌。

无论如何,志切研读神整全话语的基督徒,不必惧怕马可福音16:9-20遭删除掉。尽管文本批评学派不惜以薄弱证据、及循环论证等方法自圆其说,但所言不足信,基督徒不必理会。

(1) - 参http://www.studytoanswer.net/bibleversions/gnostic.html#oldest

(2) - B. Terry, A Student’s Guide to New Testament Textual Variants, entry for Mark 16: 8, referred throughout.

(3) -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 entry for “Lectionaries”.

(4) - M. Robinson, cited in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 entry for Manuscript 304.

(5) - J. A. Brooks,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An Exegetical and Theological Exposition of Holy Scripture - Mark, Vol. 23, p. 272.

(6) - J. Snapp,电邮访谈。

(7) - “Lectionaries,” op. cit.

(8) - Cf. H. B.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p. 105-107.

(9) - Jerome, “Preface to the Four Gospels”,耶柔米为武加大本作序,383年从罗马致函大马士革。

(10) - H. S. Miller, General Biblical Introduction, p. 236.

(11) - R. G. Bratcher and E. A. Nida, A Translator’s Handbook on the Gospel of Mark, p. 506.

(12) - B. M. Metzger, The Early Versions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34.

(13) - See F. C. Conybeare, The Expositor, 5th series, II, pp. 401-421

(14) - E. C. Colwell, “Mark 16: 9-20 in the Armenian Versio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937, p. 384;明显提到S. Lyonnet在Les Versions Armenienne et Georgienne du Nouveau Testament所提讨论。

(15) - 事实上,Hort也承认这是绝对可能的。B. F. Westcott and F. J. A. Hort,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iginal Greek, “Notes on Selected Readings,” p. 49。

(16) - Eusebius, Church History, Bk. 3, Ch. 39.9.

(17) - Justin Martyr, First Apology, page 45.

(18) -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Bk. 3, Ch. 10.6.

(19) - D. E. Hiebert, Mark: A Portrait of the Servant, p. 412.

(20) - Tertullian, Against Praxeas, Ch. 2.1.

(21) - S. P. Tregelles, An Account of the Printed Text, p. 252.

(22) - The Seventh Council of Carthage Under Cyprian, Statement of Vincentus of Thibarus

(23) -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Bk. 6, Sec. 15.

(24) - Macarius Magnes, Apocritus, Chapters 16 and 24 respectively.

(25) - Aphraates, Demonstration One: Of Faith, Sec. 17.

(26) - Eusebius, Questions to Marinum, Page 1.

(27) - See J. Morison, A Prac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p. 468-469.

(28) - Metzger, op. cit., p. 24

(29) - 引自J. Burgon, The Revision Revised, p. 423.

(30) - Metzger, op. cit., p. 227

(31) - T. Holland, Crowned With Glory: The Bible from Ancient Text to Authorized Version, pp. 231-234

(32) - 参Terry网上文章:http://bible.ovc.edu/terry/articles/mkendsty.htm

(33) - Holland, op. cit., p. 230.

这篇文章翻译自Timothy W. Dunkin的在线文章「Why Mark 16:9-20 Belongs in the Bible, A Case Study in Westcott-Hortian Silliness」

http://www.studytoanswer.net/bibleversions/markend.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answering-islam.org/chinese/topic19/tc-19-36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