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老师的尊重是自然之事。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各方各族各国各民都有这样的美好传统。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夫子,跟随他的学生也尊重他们的老师(当然心灵仍然有许多起伏波动)。 但今天所要记录的经文,则是让我自己跌破眼镜,遂记录在此。
文本意思的梳理
文本是在马可 8.32,引用如下:
[Mak 8:32] καὶ παρρησίᾳ τὸν λόγον ἐλάλει. Καὶ προσλαβόμενος αὐτὸν ὁ Πέτρος ἤρξατο ἐπιτιμᾷν αὐτῷ.
所要分析的是加粗词语:ἐπιτιμᾷν。
我们的和合本将这个词的语气严厉程度做了弱化处理,所以整个句子翻译为:
[可 8:32] 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
“劝”这个字在汉语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劝的人心中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而采取的委婉拦阻行为。
但希腊字 ἐπιτιμᾷν 是什么意思?在其他处圣言中,常常被翻译为:斥责、严责、警告。所以此字绝非一般汉语中的委婉的劝,而是带有直接的骂责的意思。
这个字在后文的 8.33 中,也出现了:
[Mak 8:33] Ὁ δὲ ἐπιστραφείς, καὶ ἰδὼν τοὺς μαθητὰς αὐτοῦ, ἐπετίμησεν τῷ Πέτρῳ, λέγων, Ὕπαγε ὀπίσω μου, Σατανᾶ· ὅτι οὐ φρονεῖς τὰ τοῦ θεοῦ, ἀλλὰ τὰ τῶν ἀνθρώπων.
8.33中这个字,和合本则翻译为“责备”。
所以,“劝”和“责备”有可能出于同一动机,但行为的严肃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彼得的动机
彼得为何会责备拉比?他的出发点到底是为何?
显然的,当彼得作为犹太人看到他的拉比到处的行许多奇事、又帮助医治许多病人、又说话带有权柄和能力,显然彼得心底里已经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就是基督。这也是在 8.29 彼得的认信。其他平行文本中更记载到彼得的该认信乃是上主直接指示的。
但彼得的认信内涵,也就是对于基督的内涵,他的认识是偏差的。彼得和其他的门徒盼望的乃是一位可以实际的救他们国家于水火的弥赛亚。
因此当彼得听到拉比说了自己的使命后,可以说是到了怒火无法控制的地步,他甚至不管站在旁边的是他的老师。他直接责备。
意味着,彼得认为耶稣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是不对的,可以说是胆大包天。其余文本记载了拉比直接斥责了彼得此言行背后的魔鬼(注:如此我们就很好的理解为何拉比会直接斥责)。
确实难以想象,一个学生敢去责备老师(因即使是老师有错误,也会采用“劝”这个行为)。而拉比的谦卑温柔在于,即使彼得如此的言行,他并没有离弃彼得。而是继续在将弥赛亚包含的核心认知教导了一次。
恩典在于,接下来便是变相之山上弥赛亚荣耀显现。其中一个原因乃是为了彼得。
《可 8.32 | 彼得为何要斥责耶稣?》有一个想法